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郑紫豪、王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严峻的“战疫”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短板和弱项得以充分暴露,同时,经济“新风口”也已悄然打开。疫情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补齐短板、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她的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受访者供图
司马红说,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5月22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医药、生鲜电商等平台有力地保障了居家隔离民众的正常学习生活。如智能化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保障了民生物资供给充足、价格稳定;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为居民提供无接触外送、互联网医疗等服务,兼顾便捷与安全;在线教育让在校生“停课不停学”,最大化减少疫情对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20日至4月25日,美团外卖平台吸纳了近70万名新注册活跃有单骑手,盒马鲜生则以“共享员工”的模式接纳了超过5000名闲置工人。“生活服务新基建在保障居民生活、吸纳社会就业和提升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红表示。
但立足现实,生活服务新基建尚存若干短板。据统计,我国有超过55%的企业、以及80%的服务型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数字化改造,企业新基建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相关人才缺口凸显;生活服务新基建尚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异、地区差异、群体差异;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政府数据和商业数据难以有效融合。
生活服务新型基础设施一端连接着供给侧的投资需求,另一端连接着需求侧不断升级的消费要求,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着眼未来,生活服务新基建的打造该如何发力?司马红建议:要聚焦关键生活服务场景推进“新基建”,加快建设生活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推动无人车、服务机器人示范及创新应用平台;加大智慧餐饮、智慧出行、智慧商圈建设投入;进一步融合生活服务基础设施与社会治理,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同时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激活生活服务新基建的创新生态。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和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和有机融合,推动数据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开放,提升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
司马红特别提到,疫情期间“四川学生爬山蹭网学习”等一系列事件令她印象深刻,这说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新的数字鸿沟将产生,保障生活服务新基建的普惠化、均等化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推进?司马红建议政府与社会应同时发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资源配置优势、市场优势。首先,要加大针对落后地区、特定群体的生活服务新基建投入,推动以5G基站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重点布局农业物联网平台和智慧农业等基础设施,以“新基建”为抓手完善乡村产业体系等。其次,将提升欠发达、落后区域人口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纳入普遍服务,引导和鼓励公益组织、高等院校志愿者、互联网企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基建培训、教育和交流活动;加强“代际互动”“数字反哺”,促进青年子代群体帮助老年人、故乡人拥抱互联网、新兴通信技术工具等新鲜事物。另外,政府还应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以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通过设立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生活服务类企业到落后区域开展业务,以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普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