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共產黨新聞強國社區論壇政務通博客微博育兒寶E政播客SNS人民電視|群眾路線網人大政協工會婦聯科協 設為首頁|網站地圖

人民網首頁 新聞專題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數據庫2019兩會調查中國人大60周年紀念專題

“疫情下的代表履職”系列報道之六

余梅:當好防控防疫最后一公裡的“守門人”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0年05月16日08:00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社區處於防控防疫的最前沿,也是“最后一公裡”,社區防控不可失守。余梅,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新村街道梨樹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疫情期間,余梅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將工作做在細處,讓居民更安心、更踏實。

“用心用情為民服務,盡心盡力履職盡責,做好群眾的代言人,不負信任和重托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恪守不變的信條。”余梅說。

疫情期間,余梅和民警正在梨樹園小區卡口值班。龔捷 攝

“工作做細才能讓居民安心踏實”

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新村街道梨樹園社區是一個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舊小區,有2357戶住戶,常住人口6000余人。

疫情發生后,從2月5日開始,梨樹園社區就開始了封閉式管理,問題也隨之而來。梨樹園社區是敞開式管理的小區,有8個出入口,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落實到位?怎樣讓居民適應封閉式管理?

“把工作做得更細一點,就能讓居民更安心一點兒,更踏實一點兒。”余梅說。

余梅第一時間成立了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和應急小分隊,組織社區黨員群眾、街道挂點干部、巾幗志願者、樓棟長、網格員、醫務志願者、駐地片警等人員,入網格、入商鋪、入樓棟,深入開展宣傳、排查、登記、消毒等相關工作。

梨樹園社區有6個花苑,余梅將其分成5個網格,每個網格組建一個微信群。余梅說,這5個網格微信群發揮了大作用,除了微信群,余梅還帶領小分隊成員通過小喇叭、顯示屏、宣傳單等載體宣傳防疫知識,做到居民宣傳全覆蓋。

疫情防控期間,有一件小事讓余梅很感慨。

那是小區封閉首日,要將7個出口封閉起來,工作量很大。余梅試著在微信群裡征集志願者,沒想到社區居民積極響應,一天之內就將7個出口全部封閉。

“我當時很感動,這說明疫情讓我們大家的心凝聚在了一起,也說明我們前期的宣傳工作做到了位。”余梅說道。

梨樹園社區黨委下設兩個黨支部,共有115名黨員。疫情期間,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黨員的帶領下,不少居民自願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正如余梅所說,卡口5名值守人員中,2名就是小區居民志願者。

疫情突如其來,余梅坦言,所有工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工作也越做越細。

余梅將小分隊分班分類分工,有心理疏導組、疫情卡點24小時輪值組、為慢性病人和特殊人群配送藥品和日常用品組等,並主動幫助困難居民採購、配送生活必需品,為高齡慢性病老人聯系醫療服務,配藥送藥。

梨樹園社區有89個樓棟,平時步行巡查完需要1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余梅逼著自己克服心理緊張情緒,用了一刻鐘就學會騎電動車。余梅笑言,這就是疫情防控加速度。

疫情防控需要24小時值班,大家有時候吃不上一口熱乎飯,一些居民將饅頭、米飯等吃的送到值班室。“我感覺大家融入在了一起,我們的工作沒白做,我們的付出很值得。”余梅說。

隨著復工復產復學,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余梅坦言,還需要不斷地緊螺絲,讓大家有一個防控常態化的意識。

疫情防控期間,余梅為轄區95歲孤老潘奶奶理發。龔捷 攝

“讓居民打開家門參與社區治理”

事實上,不僅僅是在疫情防控中,在社區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余梅也始終堅持以“黨建+”統攬社區各項工作。

怎麼樣讓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一直是余梅思考的問題。

余梅依托社區黨組織,吸收聯創共建單位黨組織成員和社會愛心公益團體志願者組成了“余梅工作室”、“四會議事連心小分隊”等平台,直面群眾矛盾和難點問題。

梨樹園社區是一個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每到夏天用電高峰期經常停電。社區共建單位當地電力公司決定為社區增設兩台變壓器,可位置放在哪裡?居民意見無法統一。

社區牽頭,居民代表和供電公司共同參與,大家一起商量,幾經周折,終於選好了位置,解決了夏天停電這個大問題。為此,居民代表還自發為供電公司送去了一面錦旗。

“社區起到一個橋梁作用,一頭連著居民,一頭連著共建單位,大家一起協作,互通有無。不僅增加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也讓共建單位的服務更加有的放矢。”余梅說。

以共建的形式整合轄區單位資源,推進社區黨建向區域化黨建轉變。這些平台先后解決梨樹園社區涉及居民用電、用水、用氣等17項“老大難”問題,以及170多件居民身邊的民生問題。

關起門來是一個小家,打開門就是一個大家。“讓更多的居民打開家門,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鄰裡相攜,鄰裡相幫,達到社區共建、共治、共享。”余梅說。

為進一步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梨樹園社區還將黨建共同體提升擴容,整合轄區周邊各類黨組織優勢資源,共享開放梨樹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轄區黨政機關場所平台,面向各類群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社區”治理格局。

現如今,梨樹園社區博物館、德馨園瓷文化+廉政文化主題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城市文化會客廳等平台已經建成,梨樹園社區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社區。

“黨建共同體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應,居民受益,心裡溫暖發自內心的認可,我們的辛苦付出也更有意義。”余梅說。

“做好社區應急管理是當務之急”

今年的全國兩會,余梅打算提交一份《關於制訂〈社區應急管理條例〉的緊急建議》,規范解決物業管理與社區服務保障之間存在的共性問題,這也源於她在疫情期間的所思所想所悟。

2015年,余梅剛到梨樹園社區工作的時候,發現當時的業主委員會不能廣泛代表全體居民的利益,弊端頻現,很多居民關心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於是,余梅決定改選業委會,卻沒想到遭遇到了物業公司的強烈反對。“他們當時說我把水攪渾了,什麼事都要管,但是在涉及居民利益面前,我不能退縮。”余梅回憶道。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業委會改選成功,各項工作也步入正軌,原來反對她的物業公司也對她交口稱贊。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改選之前,居民對物業服務不滿意,物業公司隻能收到15%住戶的物業費﹔改選之后,各項工作理順了,居民滿意了,物業公司物業費收取率提高到了80%以上。

在社區和小區物業公司聯合戰“疫”之時,余梅也發現了社區和物業在應急情況下協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疫情期間小區需要封閉管理,但僅依靠社區工作人員難以應對,必須聯合小區物業才可能做到感染篩查全覆蓋、隔離措施不遺漏。

“毫無疑問,緊急情況下的社區工作的保障服務與應急管理相結合,走一條新時代的應急管理服務模式是當務之急。”余梅說。

余梅表示:“社區應急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將各行各業的經驗總結出來,使之應用到社區應急管理當中則是有益無害的。各方面專家可以坐在一起共同商議相關機制建設的具體規范,相關應急管理條例出台后,就是管用、好用、常用。”

(責編:馬昌、岳弘彬)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