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人民网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赵晶)“互联网的力量不可小觑,谁重视谁受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剧场歇业,演出暂停,中国曲艺界名家纷纷“以艺战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告诉记者,疫情关上了一扇窗,却打又开了一扇门,戏曲人应该危中求机,主动拥抱互联网。
引导更多戏曲从业者拥抱互联网
在中国豫剧界,李树建是最早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戏曲人。他介绍,2013年,河南豫剧院恢复成立之初,就让豫剧走进了互联网,从那以后,豫剧的所有重要演出和豫剧名家进校园活动都开启了网上直播。2018年,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戏缘APP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国100多个稀有剧种参与的互联网春晚,连续直播十几个小时,创造了戏曲直播的记录。
今年3月底,李树建在网络视频直播首秀点击量达百万人次。他还算了一笔账:自己从艺45年,一年最多主演100场戏,一场戏按2000名观众算,45年一共1000万观众。可直播两个月就有4000万观众观看直播,“抵我演一生的戏还要多”。
李树建谈到,中国传统戏曲面临“三多三少”问题,即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到农村演出多,到城市演出的少;到农村包场的多,到城市卖票的少。
“互联网的力量不可小觑,谁重视谁受益。”李树建认为,只有拥抱互联网,让更多人了解豫剧等传统戏曲,从而使这些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让艺术院团“人才流失”变“人才流动”
作为一名艺术院团的领导,李树建一直关心着艺术院团人才培养问题。
“目前,省级及以上院团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艺术院团人才济济。不过,人才相对集中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年轻主创人员,包括一些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多年不能排演新戏,甚至有些演员转行不再搞戏曲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李树建说。
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地市和县一级剧团急缺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演员和编剧。音乐、舞美、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没有编剧,没有名角,就出不了名团和名演。
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豫剧院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成立独立的青年剧团,让青年演员挑大梁;二是双向交流,派驻优秀青年演员到地市和县级剧团挂职。
基于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李树建建议接下来可试行院校合作,招生与收徒并行,教学与演出相融,为院团输送人才。同时,建议文化和旅游部试行艺术院团“下挂上挂,双向交流”模式,把人才流失转变成人才合理的流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