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 琦 李志偉 萬 宇 馮雪珺
2021年03月05日06: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今年中國全國兩會,鄉村振興是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在一些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國際人士眼中,中國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借鑒。
“一個長期全面的發展框架”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簡稱農發基金)駐中國和蒙古國代表馬泰奧·馬爾基西奧2014年來華工作。7年間,他深入中國農村地區參觀考察,對於中國脫貧攻堅的過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有著切身體會。
“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這是一個歷史性成就。”馬泰奧說,中國成功使8億多人擺脫貧困,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為其他國家樹立了典范。
“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在如此之短時間內,帶領如此多人口擺脫貧困。”馬泰奧介紹,在與中國合作初期,農發基金的工作重點是如何提高勞動生產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我看到,中國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農村地區人口文化程度顯著提高﹔通過建設水井、運河等,農業生產率提高,農民有了更多收入﹔隨著科技的應用,農民能更快獲取信息,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廣、利潤更高……”
在馬泰奧看來,中國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全面的發展框架”,有助於鞏固脫貧成就、發展農村經濟,吸引城鄉人才留在農村。“堅持在環境可持續發展前提下向農村地區投資,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中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動力強勁。未來,農發基金將把工作重點逐漸轉向減少社會中存在的脆弱性問題。我們願同中方共同努力,為中國農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鄉村生活更具吸引力。”馬泰奧說。
“鄉村地區將擁有更多人才”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發展經濟學家羅斯高,40多年致力於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研究。他深入陝西、甘肅、青海、寧夏、雲南等地開展實地調查,與當地官員共同實施項目。2008年,這位“中國農村通”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羅斯高說,上世紀80年代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偏遠農村,目之所及是土坯房或木頭房,沒有水泥板,沒有自來水,自行車都少見,更別說汽車了。現在,中國農村住房條件極大改善,農民收入增加了,“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羅斯高稱贊中國政府持續不斷的努力:從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產品市場興起,再到農民工進城……現如今,越來越多新興服務行業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在偏遠農村地區,隨著“扶貧車間”落地,農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
“改變更多的是民眾本身。”羅斯高說,中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三農”工作重心將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著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等。“在教育支持下,中國鄉村地區將擁有更多人才,中國鄉村振興事業將擁有光明未來。”
“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擺脫貧困》是南非金山大學非中關系專家加思·謝爾頓熟讀的書籍之一。他認為,書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和方法在中國鄉村地區得到了實踐和落實。“我去過中國不少鄉村,那裡的致富帶頭人就是村干部。”謝爾頓說,中國基層干部了解鄉村情況,也能更好落實鄉村振興政策。
不久前,中國組建國家鄉村振興局,這是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是使命的傳遞,也展現了滴水穿石的精神。”謝爾頓說。
謝爾頓表示:“中國的發展經驗可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在海南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來自岡比亞、納米比亞、烏干達、南蘇丹等非洲國家的學員,在木薯嫩枝上實操,學習如何在離體條件下對木薯進行快速繁殖﹔在莫桑比克的中國—莫桑比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從中國進口的雜交水稻和旱地水稻品種得到測試,最終10種適合當地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被篩選出來﹔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帶來了中國先進的玉米種植技術,帶動當地玉米產量翻番。
“非中合作為非洲大陸帶來活力,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為非洲農村減貧作出巨大貢獻。”謝爾頓指出,有中國經驗和技術作支撐,非洲發展中國家都可以走上消除貧困的道路。
(本報羅馬、華盛頓、約翰內斯堡、北京3月4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0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