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 2019年,教育部推出“新文科”建設,要求“培養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旨在通過發展新興學科以及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科生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建議,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增設“民間文藝學”學科,有助於完善和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學術基礎、教學架構、實踐方法,切實從中國的歷史基礎、社會生態、文化特性出發,深刻把握生活經驗、文化事項、審美心理,深入研究和洞察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規律,綜合借鑒人文社會科學及信息科技等各學科成果,以學科建設為基礎發展相關研究、教育和文化實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文化根基。
“我國孕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文藝具有鮮明的審美性和深刻的意識形態性,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成為激發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進取的學術資源,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學術傳統。民間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是民族的‘根’文化,也是現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包含民間文藝等具有審美和意識形態屬性的多種文藝品類和樣態,與整個民族的歷史發展、生活方式、思維、情感、道德准則以及意識形態、精神文明建設緊密聯系,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潘魯生談到。
潘魯生表示,增設“民間文藝學”學科,將中國文化遺產、民間文藝文脈提升到學科層面加以發展,既是借鑒多學科的發展成果、開展系統研究和教育教學,也是從本土生活和文化出發,對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的文化體系、話語體系、知識體系開展學術研究、教育教學並支持實踐發展,從而進一步梳理並明確自身文化傳承創新的基礎和理路,實現民族文化的振興發展。
當前,推進民間文藝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亟須人才支撐和學術支持。潘魯生表示,重視民間文藝的審美和意識形態屬性,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直接關系到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教育體系,關系到中國民間文藝的知識傳授、學術研究和相關管理評價,具有現實且長遠的意義。學科建構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厘定相關知識譜系,並將研究事項提升到原理層面,建構起相應的方法論體系,促進學術發展。因此,建議增設“民間文藝學”學科。
潘魯生認為,在現有學科門類體系架構中,“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建設可從以下方面推進:一是優化學科設置,建議在“藝術學”門類下,設立“民間文藝學”一級學科。二是加強教材編纂,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學教材編纂與出版工程”。三是開展課題攻關,組織“中國民間文藝理論體系”課題研究。四是加強社會服務,組建“中國民間文藝資源創新與轉化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