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发展新文科,增设“民间文艺学”

2021年03月06日12:3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 2019年,教育部推出“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旨在通过发展新兴学科以及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生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建议,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有助于完善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基础、教学架构、实践方法,切实从中国的历史基础、社会生态、文化特性出发,深刻把握生活经验、文化事项、审美心理,深入研究和洞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律,综合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技等各学科成果,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展相关研究、教育和文化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我国孕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审美性和深刻的意识形态性,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取的学术资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民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是民族的‘根’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民间文艺等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多种文艺品类和样态,与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情感、道德准则以及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潘鲁生谈到。

潘鲁生表示,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将中国文化遗产、民间文艺文脉提升到学科层面加以发展,既是借鉴多学科的发展成果、开展系统研究和教育教学,也是从本土生活和文化出发,对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的文化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并支持实践发展,从而进一步梳理并明确自身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理路,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发展。

当前,推进民间文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须人才支撑和学术支持。潘鲁生表示,重视民间文艺的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关系到中国民间文艺的知识传授、学术研究和相关管理评价,具有现实且长远的意义。学科建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定相关知识谱系,并将研究事项提升到原理层面,建构起相应的方法论体系,促进学术发展。因此,建议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

潘鲁生认为,在现有学科门类体系架构中,“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可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优化学科设置,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民间文艺学”一级学科。二是加强教材编纂,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学教材编纂与出版工程”。三是开展课题攻关,组织“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课题研究。四是加强社会服务,组建“中国民间文艺资源创新与转化智库”。

(责编:任一林、熊旭)

特别推荐

    微信截图_20210303093807_副本
    微信图片_20210303095853
    微信截图_20210304145010_副本
    2021 我给两会捎句话--地方领导--人民网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