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坪 黃玉琦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受訪者供圖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社會保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未來五年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圍繞社會保障這一民生焦點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
社會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制度支撐
人民網: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鄭功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快速發展,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與國民經濟呈現出相得益彰的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在我看來,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這些顯著成就。
一是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成為惠及全民的制度安排。無論是醫保還是養老保險,我國參保人數都在穩步提升,社會救助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制度直接增加了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減輕了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
二是社會保障成為經濟穩定和繁榮的重要支撐。2012年以來,伴隨社會保障全面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持續大幅度減輕,國內消費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僅如此,社會保障在穩定市場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如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及時出台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等政策,對保住市場主體、穩定就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是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基本建成,經辦服務能力持續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本建成了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五級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網絡,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網上經辦和異地協作普遍推廣,社保經辦服務能力增強。
可以預料,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必定會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增添動能。
如何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新發展階段面臨的全新課題
人民網:新發展階段,如何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鄭功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新發展階段,如何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成為全新課題。我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統籌推進、精准施策,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領域改革。
首先,要統籌規劃現行社保體系結構,精准定位不同項目、不同層次的保障功能,去弊興利、守正創新,全面優化現行制度安排。其次,盡快優化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三是及時補上養老服務與兒童福利事業等發展短板。四是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五是加快提升法治化水平,增強經辦服務能力。
此外,數字化時代呼喚“智慧社保”,要大力推進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形成基礎數據全面共享+專業信息分工負責的格局,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服務方式,堅持開拓線上服務方式與改善傳統服務方式並舉,以實現便民、惠民、利民的目的。
養老服務是我國未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人民網:邁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面臨著哪些新的挑戰?
鄭功成: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迅速,但質量並不高,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還面臨這幾方面挑戰:
第一,人口老齡化與少子高齡化。伴隨老齡化而來是少子高齡化時代,在少子高齡化情形下,養老、醫療、護理保險基金支付壓力將持續增大,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會持續高漲,如何確保相關制度穩步發展並為數以億計的老年人提供有質量的養老服務,將是新發展階段社會保障面臨的重大挑戰。
第二,人口高流動性與人戶分離現象常態化。伴隨工業化進程與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城際之間的人口流動規模也在攀升。社會保障改革如何與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人戶分離現象相適應,顯然是新發展階段,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第三,數字經濟催生各種新業態,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我國靈活就業群體的規模本來就很大,而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又催生出各種新就業形態,一仆多主、共享員工、租賃員工等更多靈活就業形式開始出現,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復雜化。如果不能切實解決好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險問題,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就很難提質增效。
第四,深化改革面臨的風險增大。新發展階段的社會保障改革必然要以高質量發展為追求目標,更加注重從增量改革轉向結構調整,改革的難度和面臨的阻力更大。如何在深化改革中有效降低社會風險發生概率需有更加智慧的方案。
六個方面加速推進新發展階段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人民網: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及其挑戰,您認為在“十四五”時期,應如何推進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鄭功成:我國現行的養老服務制度主要針對城鄉孤寡老人,面向公眾的養老服務尚未制度化,無法適應老齡化加速發展且不可逆轉的發展需要,因此,新發展階段,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具有緊迫性。我建議從這幾方面破局:
一是進一步理順養老服務管理體制,有必要強化民政部門的管理職責,讓其承擔起統籌養老服務發展規劃、推動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定並統籌配置公共資源的職能。
二是加快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及時明確基本養老服務的覆蓋范圍、服務保障程度與供給方式,讓有需要的老年人普享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調整相關政策的精准度,可以根據不同老年人群體特征、地區老齡化差異、養老文化差異等要素分地區、分類別、分層次發展養老服務。
四是積極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在確保特困老年人利益的前提下,將公辦養老機構通過公建民營方式改為社會養老機構,以此調動市場與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發展。
五是引導機構養老服務向居家老人延伸。更多專業養老機構進入居家養老后,更有利於支持老年人自立和滿足家庭成員更好地照顧老年人的目的。
六是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僅能為老年人提供護理經費來源的清晰預期,而且也能為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
立足國家全局與長遠發展來謀劃社會財富分配新格局
人民網:今年兩會,您有哪些建議、關注哪些問題?您如何看待“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提出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應從哪些方向發力?
鄭功成: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社會保障也迎來了新機遇新挑戰,因此,我的建議依然是聚焦深化社會保障改革、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
要在“十四五”期間,讓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我認為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必須立足國家全局與長遠發展來謀劃社會財富分配新格局,真正讓更多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此,需要繼續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的發展差距,增強社會保障與就業、收入分配等相關制度協同性,防止地方利益、部門利益、集團利益侵蝕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二是必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擴大公共投入,同時通過逐步均衡籌資責任負擔,發展多層次保障制度來持續壯大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三是以提高低收入群眾的收入與福利為著力點,通過提高勞動者報酬、個人所得稅制和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發展慈善事業等多種舉措,快速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真正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