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婧穎 黃玉琦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受訪者供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新發展理念如何引領“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如何推動基礎學科建設,培養高質量人才?人民網就上述問題採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
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的角度把握新發展理念
人民網: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應怎樣發揮新發展理念對教育事業的引領作用?
周洪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教育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的角度把握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而努力。
創新是引領教育發展的動力。教育改革創新,既是趨勢,也是需要。新階段要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體制,更新教育內容,滿足全民學習需求,服務經濟和社會轉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協調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問題,迫切要求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促進教育全面協調發展,要統籌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把提高質量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提高辦學效益﹔要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切實把握好各級教育發展的重點和節奏﹔要統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協調發展,縮小教育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要統籌改革、發展和穩定,以教育改革促教育發展。
綠色是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以綠色發展引領教育時尚,就是回到教育的本原上去思考教育面臨的問題,實現教育和經濟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化解內部矛盾,優化外部環境,最終促進教育的健康、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開放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全方位高水平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要把高質量發展擺在教育對外開放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加注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提高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治理能力,探索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新形式,拓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新領域,深度參與國際教育治理。
共享是人民群眾對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教育的共享發展,主要需要解決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促進公平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共享發展就是要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使全體人民在教育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權利,經歷平等的教育過程,獲得公平的教育結果。
把“兩個大計”轉化為歷史自覺和責任擔當
人民網:“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標、新要求,教育系統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應如何認識教育在新發展階段的責任和使命?
周洪宇: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系統總結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並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這一重要論斷把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把教育與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明確了教育在新發展階段的責任和使命,是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的行動指南。
“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標、新要求,因此,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進一步把“兩個大計”轉化為歷史自覺和責任擔當,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人民網: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請問“十四五”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教育服務國計民生的作用?
周洪宇: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發揮教育服務國計民生的作用,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二是要努力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三是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服從和服務於一定歷史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人才和智力支撐。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人民網:當前,我國面臨的一些 “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您認為“十四五”時期應如何做好基礎學科建設,培養高質量人才?
周洪宇: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堅持分類發展的原則,調整高等教育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提升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的創新服務能力,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提供高層次人才。
調整高等教育的教育結構。一是調整高等教育類型結構。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工藝等戰略新興產業,鼓勵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和學科融合。面向國際產業布局,重點培養國際貿易、國際物聯網、國際航運等方面高層次人才。面向社會建設需要、重點擴大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產業領域的招生規模,培養各類急需緊缺人才。
二是調整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適當調整高等教育專、本、研的招生層次結構,進一步提高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
三是調整高等教育地區結構。加強中央對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劃支持、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快實現地方高等學校轉型發展。
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堅持把社會需求作為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的重要因素,把落實國家標准作為學科專業建設的底線要求,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學科專業布局。
一是推進基礎學科專業持續穩定發展,引導高等學校高起點布局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專業。
二是增強應用學科專業快速響應需求能力,推動基礎學科專業與應用學科專業融合發展,加強應用學科專業與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聯動。
三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專業建設,加快完善支撐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學科專業,打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四是積極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推動高等學校立足科技與學術前沿,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融合發展。如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著力布局一批在重點戰略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中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學科專業,重點建設一批重大民生需求的學科專業,優先設置一批前沿、新興、交叉、邊緣以及薄弱的學科專業,引領人才培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