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的大會 奮斗的中國

——兩會報道記者採訪歸來話感悟

2021年03月11日05: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凝聚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

  本報記者 易舒冉

  今年全國兩會,我參加了“委員通道”的採訪,有幸在現場看到了23位來自各個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站在鏡頭前、聚光燈下,回答記者提問,回應社會關切。

  通道上,每位政協委員隻有4分鐘左右的回答時間,要想道出睿智之言、獻出務實之策,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的履職答卷,委員們需要把功夫花在平時——需要深入基層一線,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需要主動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提升履職能力。

  採訪中,有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幾位委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精神”這個詞。比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委員講述了航天精神對自己的鼓勵和鞭策,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委員呼吁文藝工作者在創作中謳歌時代精神,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周玉梅委員建議用不怕艱難險阻的長征精神突破“卡脖子”技術……紅船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也被提及。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實現中國夢,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從委員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感知,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國家的繁榮富強越來越離不開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離不開偉大精神凝聚起的磅礡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年。我相信,隻要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用偉大精神凝聚偉大力量,我們就可以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書寫鄉村振興的精彩故事

  本報記者 張慧中

  “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們完全能端牢自己的飯碗。”在首場“部長通道”上,我向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提出有關糧食安全的問題,唐仁健擲地有聲的回答贏得廣泛關注。

  中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付出了巨大努力,國際社會廣泛點贊。比如,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了貴州省紫雲縣板當鎮洛麥村啟動食用菌種植、菌棒加工等項目,帶動整村脫貧致富的實踐﹔泰國《曼谷郵報》則介紹了數字經濟、電商帶貨等方式在助力我國農村脫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多年來,我們在端穩中國人飯碗的同時,也積極助力帶動其他國家的農業發展。我曾在印度尼西亞工作,大米是印尼民眾離不開的主食。2012年,我曾採訪過隆平高科在加裡曼丹省的項目,看到我們的雜交水稻項目在印尼的偏遠村庄落地生根,為改善當地農民生計、保障當地糧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貢獻。“中國的水稻種子真好”是我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評價。

  當前,我國“十四五”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兩會期間,如何更好實現鄉村振興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農民作家馬慧娟代表關注鄉村文化建設,希望讓農民群眾從精神文化上“脫貧”﹔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鄉長貢覺曲珍委員呼吁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同時,加大鄉村環境治理,在鄉鎮一級設立垃圾處理設施等。

  新時代,新征程。我期待未來能不斷見証我國鄉村振興的新成就,向國際社會傳遞更多精彩的中國鄉村振興故事。

    

  高科技帶來高效率

  本報記者 谷業凱

  會場內外,“雲會面”“雲直播”“雲採訪”等屢見不鮮,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採訪報道的一大亮點。

  在新聞發布會和“委員通道”現場,我發現了一些細節:在屏幕上看到的人物大小,與現實中基本是1︰1的比例,超低的音畫時延讓人有面對面的感覺,高清攝像頭能夠捕捉到發言者每一個細微的表情……

  技術上的不斷進步,不僅最大程度保証了會議的現場效果,也把兩會的好聲音、新氣象第一時間傳向全國、傳向世界。

  “雲端”並不意味著遙不可及。代表委員隻要在線,就能讓整個網絡都成為“會場”,帶來了別開生面的體驗。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代表就在湖北團駐地通過5G“雲連線”的方式,與場外人士共話鄉村振興,你來我往,氣氛熱烈。70多萬網友參與其中,與會者雖相距千裡,感覺卻近在咫尺。

  履職常在線、智慧多連線、責任不斷線。近年來,新技術不斷拓寬代表委員聯系群眾的渠道。一些代表委員敏銳捕捉新變化,順勢而為,將新技術應用作為聽民聲、察民情、傳遞兩會信息的新方式。兩會採訪中,陝西省渭南市副市長高潔委員就向我介紹她在委員履職平台APP上參與民生主題探討的經歷。

  兩會“雲會面”,讓我再一次感受到新技術釋放出的巨大潛力。就在10多年前,國內市場上一根光纖1公裡大概要賣2000元,現在隻賣40元,按單位長度算,價格比面條還便宜。5G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讓兩會服務更精准、報道更高效,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願帶到兩會現場,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具活力的創新中國,正在奮力奔跑。

     

  從外媒眼中看中國

  本報記者 楊俊峰

  全國兩會,世界矚目。在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答中外記者問現場,與一些外國媒體同行的交流讓我感觸尤深。

  第一個故事關於一片口罩。

  活動開始前,一位外媒記者忽然發現自己的口罩落在洗手間了,於是有點不好意思地向我借口罩。我禮貌地遞給他,他迅速接過戴上,然后認真整理口罩邊緣。

  這一幕看似平常,卻令我感慨。一些國家的媒體戴著有色眼鏡消極看待中國疫情防控,甚至連“戴口罩”都能成為被攻訐和指責的話題。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到底是否得人心?從這位外國記者整理口罩的細節中,我看到了他對中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和認同,支持與尊重。戴好口罩后,他感謝道:“謝謝,我在中國養成了戴口罩的好習慣,不僅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別人。”

  第二個故事關於一個心願。

  有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您覺得今天的外國記者中能產生‘斯諾’嗎?”

  王毅回答,希望外國媒體記者將焦距對准中國時,既不要用“美顏相機”,也不要用“灰黑濾鏡”。中國希望並歡迎更多外國媒體記者成為“新時代的斯諾”。

  我身后一位外媒女記者頻頻點頭,會后我問她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她說:“正如王毅外長所說,斯諾並不是共產主義者,但他看待中國共產黨時,不帶意識形態偏見,始終堅守客觀真實,始終追求公正良知。他所展現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讓人敬佩。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也能做一名‘新時代的斯諾’。”

  和外媒記者接觸,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中許多人對中國表現出尊重。每一位渴望了解中國、客觀公正報道中國的記者朋友都將能成為“新時代的斯諾”。

     

  “雲”上傳遞兩會好聲音

  本報記者 阿爾達克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採訪中,很多代表委員都參與了“雲採訪”“雲直播”。借助一片“雲”,兩會好聲音得以及時傳播。

  “雲採訪”,讓訪談深度不減。“記者,你幫我看看這個拍攝角度可以嗎?”兩會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林果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吾爾尼沙·卡得爾代表與媒體連線訪談。她端坐在鏡頭前,對著屏幕那頭的記者講述自己的履職故事、介紹自己帶來的建議。這些天,她接受了許多“雲採訪”,每天都很忙碌。

  “雲直播”,讓群眾關切得以回應。在駐地的視頻採訪間,我見証了湖南代表團的一場“雲直播”。代表們戴著耳機,對著手機屏幕,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集體接受遠在長沙的媒體記者的提問。“打造好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如何邁好第一步?”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曹慧泉代表回答:“立足當前,要把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動力三大產業朝著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方向培育。”

  “雲聽會”,讓代表建議得到更迅速採納。在一些代表團分組審議現場,我注意到,代表發言時身旁會架起一部5G手機。通過5G手機直播遠程聽會,國家部委工作人員能夠及時聽取代表們的意見建議,現場給予回應,有的當場採納。

  很多代表告訴我,今年兩會他們應對“雲採訪”和“雲直播”時更加從容了。從容,是因為履職扎實。過去一年,他們去田間地頭、到工廠學校、走邊防一線……傾聽群眾的呼聲、記錄他們的建議。如此履職盡責,在鏡頭面前,何愁沒話說?

  一片“雲”,傳遞兩會好聲音。代表們在鏡頭前的一言一句,都來自腳下的一步一個腳印。一片“雲”,讓距離不再是問題。正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13團職工尤良英代表直播時所說:“鄉親們,雖然我們現在相隔千裡,但我們的心一直在一起!”

    

  用鏡頭記錄春天的盛會

  本報記者 雷 聲

  今年全國兩會,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召開的重要會議。舉世矚目,萬眾期待。

  作為攝影記者,按下快門,取景框裡的每個瞬間,光影定格下的每個畫面,都直接傳遞著代表委員的精神面貌、兩會的萬千氣象。

  透過鏡頭,我看到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精氣神。來自基層農村的少數民族代表穿上節日的盛裝,鏡頭裡洋溢著脫貧致富的喜悅。“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婦女代表收到充滿敬意的掌聲,臉上滿是自信、自豪。

  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鮮活場景是拍攝工作的重中之重,畫面裡人物的表情、神態、景別、角度要精准把握,光線、色彩、背景等視覺元素的運用也需要慎之又慎。作為攝影記者,我們不得不“一心二用”,既要拍出好照片,又要結合畫面裡的會議主題、人物身份、發言內容等精心搭配。

  攝影記者攜帶的設備很多,在人民大會堂、在大會新聞中心,工作人員主動幫助境內外記者搬運設備、引導線路。大會會務工作的周到細致,讓記者們感受到熱情溫暖,感受到兩會呈現出的自信、開放、務實。

  以往拍攝代表委員,很多是他們研讀紙質文件的鏡頭。今年拍攝代表委員,很多是他們面對電腦、手機查閱文件、接受採訪的鏡頭。今年兩會,紙質材料雖然少了,但代表委員參會更便捷了﹔會期雖然短了,但日程非常緊湊,代表委員履職的勁頭沒有減,求真務實的效果沒有減。

  一年一次的兩會採訪機會,我倍加珍惜,也倍感責任重大。誰都不知道下一個精彩瞬間何時出現,也很難預測哪個角度更能出新出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備,耐心堅守,踏實等待,時間終會給出答案。

    

  創新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何潔瓊

  5G直播、Vlog、AI寫作……全國兩會期間,各家媒體同場競技,佳作紛呈。第一次參加兩會採訪的我也在不斷思考,全媒體時代,一名記者要怎樣做好報道?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今年許多記者無法和代表委員面對面交流,視頻採訪就成了傳播代表委員聲音的重要方式。許多代表委員長年深耕自己的領域,對相關領域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怎樣讓他們的聲音被更多人聽到?我通過這次兩會,有幾點思考:

  一是要有新聞敏感度。技術手段越來越多樣,但一名記者的核心生產力還是對新聞價值的把握。在採訪林毅夫委員時,他說到“任何想要卡中國脖子的做法,隻會加速中國的進步”。這樣的觀點很有創新性,也很有傳播力。我立即將文字與視頻整理好傳回后方,在新媒體平台上獲得了廣泛傳播。

  二是要有全局視野。全媒體時代,策劃、採訪、編輯、發布的邊界正在縮小,一次採集,多角度生產才更有效率。一次採訪中,我了解到李稻葵委員對中國經濟的國際站位很有研究,如果對外傳播,效果一定很好。於是,我現場錄制了英文解讀,在不同平台發布,實現了個性化傳播。

  三是要有受眾思維。什麼樣的形式受眾愛看?什麼樣的內容傳播效果更好?有時候要站在受眾的角度想一想。兩會期間,我嘗試出鏡錄制Vlog,以更為輕鬆的探訪視頻,帶網友雲端打卡體驗。

  一次採訪經歷,不足以回答好開頭的問題,但身處一線實戰才能積累更寶貴的經驗,才能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路上挖掘更多智慧,講出更精彩的中國故事。

    

  將履職盡責寫在田間地頭

  本報記者 常雯宜

  今年,我有幸參與全國兩會報道。在採訪中,我被代表們嚴謹認真、勤於調研、為反映群眾呼聲反復修改議案建議的精神深深感染。

  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對於每一份文件,代表們都認真審議,結合工作實際和專業知識,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看到代表們認真履職的身影,我對“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其中,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來自基層一線的人大代表,他們用腳步丈量著大地,將履職盡責寫在田間地頭。

  在採訪福建省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玉勝代表時,他用帶著當地口音的普通話向我講述了他的履職故事。

  過去幾年,在盧玉勝的帶領下,鄉親們通過種植油茶樹、發展油茶產業脫貧致富,但盧玉勝並不滿足於此。深耕農業十幾年,他對農業有深刻的感受。做農業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農民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怎麼辦?農村老齡勞動力因勞作受傷,能否有保險兜底?電商競爭日益激烈,農產品未來的銷路在何方?國家農業投入資金,能否根據各村情況靈活使用?

  農民關心的這些問題,縈繞在盧玉勝代表心頭。在走遍田間地頭、廣泛收集民情民意的基礎上,盧玉勝代表提交了包括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政策落地等十余條建議。這些建議件件有溫度,條條含真情。

  像盧玉勝這樣來自基層的代表還有很多。相信在廣大基層干部盡職盡責、擔當作為的帶動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將開好局、起好步。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11日 15 版)

(責編:趙欣悅、王珂園)

特別推薦

    微信截圖_20210303093807_副本
    微信圖片_20210303095853
    微信截圖_20210304145010_副本
    2021 我給兩會捎句話--地方領導--人民網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