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們將收獲怎樣的幸福——國家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曹淼、扶婧穎、孫競、萬鵬、張聿修

2021年03月11日17:58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4.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一個個清晰的數字,宣告了“十四五”時期的奮斗所向,也展開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圖景。

在這個春天,我們眺望五年后的中國,也暢想未來的生活。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錢袋子”更鼓,“家底”更厚﹔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甩開膀子,鉚足干勁兒﹔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美德蔚然成風,文藝百花齊放﹔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仰頭見藍,推窗見綠﹔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安全守護“穩穩的幸福”。

這一個五年的約定深遠而廣闊,既承載著國家發展的“大願景”,也蘊藏著百姓人家的“小目標”。如何去實現,如何去奮斗?人民網特別推出《“十四五”,我們將收獲怎樣的幸福》系列報道,邀請代表委員在開局之年,談舉措,話落實。

從解決老百姓的“關鍵小事”到依法治國維護社會穩定,處處彰顯著國家的治理之道。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明確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更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戰略主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記者日前採訪了多位代表委員。

湯維建委員:建設法治政府 提高全民法治素養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向記者表示,全面依法治國,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圍繞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狠抓落實。在這其中,建設法治政府是重中之重。

如何建設法治政府?對此,湯維建建議:首先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當下,最緊迫的任務是推進行政程序法立法,讓政府能夠嚴格按照法治程序行權用權。同時,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明確政府權力清單。其次,進一步完善立法體制和機制,真正做到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沒有民主立法,就沒有科學立法。而實現民主立法,關鍵是要廣泛聽取民意,使法律真正滿足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再次,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讓司法公正、司法高效的目標真正得到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正義。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提高全民法治素養,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法治文化,湯維建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大法律知識普及力度,使遵法守法成為每位公民的行為習慣﹔增加人民陪審員數量,讓更多的人親身參與到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在參與中接受教育。

劉守民代表:多方聯動 應對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災害發生時,百姓怎麼辦?

“要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律協副會長劉守民向記者表示。

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和自然災害防御水平,劉守民向記者提出三點建議:

構建災害預警公共服務體系。“科技的發展使得自然災害預警成為可能。目前,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提前幾十秒對地震災害進行預警。這幾十秒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避讓、救援准備時間。”劉守民說。他建議在地震頻發的省份進行試點,建立監測網絡,投入技術研發,調動社會資本參與。

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制度、機制,提高政府、社會、公民的應對能力。“事件發生后,相關部門如何發布有效信息?信息發布后,通過何種渠道進行救援的動員和應對?社會組織及民眾如何高效配合?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法律層面進一步理順。”劉守民向記者表示。

立法規范非營利組織。劉守民認為,再強大的政府也無法完全替代社會的作用。因此,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或自然災害離不開強大的社會力量。另外,當事件或災害發生時,公益、救援、慈善等組織可以根據章程規定,憑借日常訓練技能,迅速響應,展開動員、救援工作,發揮重要作用。

張兆安代表:精細化+信息化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當前,我國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對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乃至國家治理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又將大大促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兆安向記者表示。

城市具有較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和較高的治理能力,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示范引領作用。如何提高城市治理效能,高效解決廣大企業生產經營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辦手續、蓋章等一些“關鍵小事”?張兆安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各個領域的深化改革,讓治理更加精准化。具體來講,首先是要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突出問題、薄弱環節進行必要的梳理,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方針、政策和應對措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精准施策。

第二,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數字治理。結合上海的經驗,張兆安認為,超大城市數字治理有兩個重要抓手,或者是“兩個扇面”。其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以“高效辦理一件事”為目標,經過不斷的完善升級,已經成為上海率先打出的政務服務品牌。“一網通辦”讓各類用戶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大大優化了上海的營商環境,也大大便利了百姓辦事。其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聚焦“高效處置一件事”,創造性地推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運行基本體征指標體系,為超大城市高效、安全、有序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的建設,抓住了城市治理的“牛鼻子”,讓城市治理更加“智能”。

(責編:曹淼、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