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马一德。人民网记者 陈斌摄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梁秋坪)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马一德提交了一份关于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在马一德看来,我国在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足,保护意识欠缺、各区域间缺乏协同等现象。
对此,马一德建议,组建国家文化公园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构建一体化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统筹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工程,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参与文创产业,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体验方式。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常态化联动保护机制,凝聚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对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具有重要意义。
马一德认为,要建立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建议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与反不正当竞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衔接联动;沿线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持续强化知识产权领域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商业标识权利特别是知名品牌、老字号、地理标志的保护,促进品牌培育创新,推动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品牌优势。
“除了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外,我国还应拓展文化领域知识产权治理的法治维度。”马一德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由著作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等共同构成的文化领域法律规范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已进入到法治化阶段,需要拓展文化领域知识产权治理的法治维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治共享,促进形成优质文旅资源一体化开发和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马一德强调,“十四五”期间,要以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谋划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在繁荣文化消费市场、激发文化消费潜能的同时,要加强群众对文创产品知识产权属性的认知,培育支持正版原创、拒绝盗版抄袭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