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2年03月01日1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採訪諶愛東,他句句不離農。
“提案從田裡來,要解決田裡的問題!”科研轉化、科技推廣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個問題,是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愛東提案的主要來源。
“現在大家都很關注食品安全,都在強調綠色農業,但大規模防控病虫害,其實離不開農藥,關鍵在於科學看待農藥、科學使用農藥。這離不開科研,也離不開科普。”他說。今年,諶愛東計劃將提升農業科普能力的提案帶到全國兩會。
這份提案,源於諶愛東與跨境害虫——草地貪夜蛾的斗爭經歷。2021年,為找到草地貪夜蛾的本土天敵,他幾乎跑遍了雲南省的全部州市。經過持續攻關,諶愛東團隊找到了草地貪夜蛾在卵、幼虫、蛹、成虫四個成長期內相匹配的“本土獵手”,還成功實現了人工繁育,為開展綠色防控做好了技術儲備。
然而,在開展技術推廣時,諶愛東卻發現了新的問題——科普不到位,不少農民不懂科學用藥,時間、藥量不對,不僅除去了草地貪夜蛾,還除去了草地貪夜蛾的天敵。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這讓長期關注跨境農業的諶愛東更加意識到,防控草地貪夜蛾這樣的跨境害虫,必須保護、利用好本土益虫,規范科學用藥。“以往我們更多關注的是農業科研和農技培訓,但對農業科普做得遠遠不夠,導致不少好的農技落地時走樣。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有責任去呼吁,讓更多人來關注這一問題。”諶愛東說,農民的需求、國家的需要決定了自己的研究領域,也決定了提案的方向。
防治草地貪夜蛾時,諶愛東發現受疫情影響,物流不暢,農民無法及時獲得農藥化肥等物資。在收集足夠的調研資料后,他開始撰寫調研報告,為相關問題的解決貢獻自己的智慧。
找到問題只是第一步,提案最終還是要有助於解決問題。“既要引導生產者合理使用農藥,也要改變消費者‘談農藥色變’的錯誤觀念。”諶愛東發現,農業科普目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重視農技、不重視農業科普,沒意識到農業科普的重要性﹔二是農業點多面廣,缺少合適的專業科普人才隊伍。”
有一次,諶愛東和所裡的退休專家閑聊,說出了自己的困惑。沒想到,老先生反問,“你咋不找我?”趁熱打鐵,諶愛東又先后拜訪了多位退休農業科研人員,“不少老專家有意願,隻要出台相關措施解決他們的一些后顧之憂,他們就能成為開展農技推廣、農業科普的重要力量。”他說。
諶愛東期待,今年的這份提案,能夠破解農業科普面臨的難題,實實在在解決“田裡的問題”。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