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鬆婭
2022年03月04日06:08 來源:人民政協報 手機看新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月22日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9個中央一號文件。
“竹板一打有勁頭,老王宣講到村頭。一號文件是紅頭,關注‘三農’這一頭。土地保護是重頭,穩糧增產擺前頭。字字句句暖心頭,農民生活有奔頭……”2月27日下午,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三灶鎮同興村黨群服務中心前,近百名群眾正聚精會神聆聽江蘇省“百姓名嘴”王啟穩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這些講述著咱農民自己事情的快板聲,聲聲敲進了老百姓的心坎裡。
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一個“穩”字,既是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要求,也是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需要。
因此這個“穩”字同樣成為今年民主黨派接續聚焦“三農”,建言鄉村振興的共同關鍵詞之一。
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主要分為八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無論處於任何階段,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保障糧食安全,種子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種子問題不突破,不僅威脅糧食安全,還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
在此背景下,九三學社中央圍繞種業振興主題開展了深入調研,“國內種子公司和科研機構小散弱,研發投入和科研轉化能力不足。種子審定程序及評價指標有待優化。育種技術落后,種質資源利用不充分,種質資源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對當前國內種子市場進行了一番考察分析,九三學社中央認為,加強種業強國刻不容緩。
在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看來,種業振興首先離不開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
“可以按照政府引導、產權合作、市場運營的原則,發揮央企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性,推動國內種業企業兼並重組,組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種業集團。同時在高校課程中增設基因編輯技術、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等課程,注重應用型、復合型科研人員培養。”九三學社中央還提出,建議修訂《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簡化選育農作物品種的審定程序,進一步抓好種質資源收集、整理、保護等工作,加大種質資源基因研究力度,切實保護原始創新。
如果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耕地則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2020年9月以來,國務院辦公廳陸續發布了《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國辦發[2020]24號)、《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號)等文件,要求切實保護耕地糧食產量。但在民盟中央針對耕地保護的調研中發現,當前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在“非農化”“非糧化”整治中仍存在標准不明、治理過度、資源浪費等亂象。
“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結合,優化‘非糧化’為‘非食物化’。”民盟中央認為,隨著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呈現主糧比例逐步降低的傾向,耕地保護“非糧化”政策中的“糧”應從本意的谷類、薯類、豆類擴展延伸到主要食物,整治重點應從保障糧食安全向保障食物安全轉變。
與之相對應,對於耕地保護中出現的部分浪費現象,民盟中央同樣提出,要實事求是與合理整治相結合,各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工作應遵循實事求是原則,統籌考慮實施進度、力度及與百姓收益間的關系,做到物盡其用、杜絕浪費。
從另一個角度,提高耕地質量也是保護耕地的應有之義。
對此,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均明確提出,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但很顯然我國當前耕地休耕輪作的落實情況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要推動各地方政府深刻認識到休耕的重要性,積極行動,制定出對政府、農戶目標耦合的科學政策,明確將休耕工作和輪作工作分開,將休耕土地類別公示。”民盟中央提出,對於休耕對農民帶來的損失,要擴大補貼來源渠道,明晰專項補貼標准。
其實在調研中,民盟中央也發現了一些可借鑒的休耕模式。比如廣東省的土地托管模式,即由政府出面統計有休耕意願農戶的農地,集中連片,由市場化的公司進行承包運營,形成規模化種植,增加農戶收益。“總之休耕不可強制,政策不可‘一刀切’,休耕后應通過種植結構調整,盡可能發揮土地的經濟效益。”調研組表示。
鄉村發展需要產業助推
在廣闊的鄉村,最大的資源莫過於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然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創新性工作,政策空白多、推進難度大,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提升農村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九三學社中央的觀點是,圍繞農村生態資產保值增值,完善規劃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林業等部門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實行“抱團攻堅”。
“明晰農村生態產品產權,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主體作用。依托村級集體推進農村生態資產產權流轉,由村集體集中全域生態資源統一管理,推進生態資源資產收益公平合理分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九三學社中央認為,與此同時也不可忽視完善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配套政策,比如生態產品標識認証、加強生態品牌建設、為生態型開發項目預留空間、完善生態補償和損害賠償制度等。
鄉村發展,九三學社的關注點在生態,民建中央的聚焦點則在物流。
“支持由郵政牽頭,整合所在縣市郵政、快遞、交通、供銷、商貿流通等企業力量,組建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務有限公司,實現農村快遞物流體系村級網點全覆蓋。”民建中央建議,另一方面要制定地方政府支持農村物流體系政策,明確財政支出責任。
農村物流體系不同於其他地方,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局限性,如何增強農村物流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民建中央開出的“藥方”是創新二字。
民建中央建議,採取網絡+特色農產品、網絡+農資服務、網絡+冷鏈配送等多種模式,提升網絡收益,通過建設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信息化系統平台,加強信息流、物流、商流、資金流的融合,增加流量收入。
激發土地的“沉睡資產”
“土地者,民之本也”,土地是農村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農業之本、農民之根。
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業轉移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土地資源閑置問題日顯突出。盤活鄉村閑置土地資源,不僅事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更事關釋放我國經濟增長潛能和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
“瞄准農村‘空心化’問題,推動強村弱村資源整合,提升村與村零碎閑置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農工黨中央認為,農村“空心化”使得閑置土地整合變得水到渠成。至於整合之后如何有效利用,農工黨中央進一步補充道,要發展三產融合新模式,進一步形成從“生產+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推動形成“生產導向”到“消費導向”革命性轉變,增強閑置土地集約化利用效能。
農民的土地,其實農民自己最了解。農工黨中央從人才角度建議,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力度,把農村各行各業的“田專家”“土秀才”和能工巧匠發動起來,加強經驗交流力度,開展“送技術到家門”活動,深入田間地頭、種養基地開展技術指導,夯實閑置土地集約利用人才支撐。
土地要實現集約化利用,農業機械化、智慧化是重要的技術支撐。
民建中央提出,首先是政策上的保障。“提高購機補貼或農機生產企業讓利,或對企業減免稅費。將智慧農業主控機房、通信線路和線杆納入設施農業用地范圍。將智能溫室及傳感器、自動灌溉系統、控制系統、無人農機具等納入農機補貼適用范圍。”民建中央提出的這些建議反映的都是地方農戶的心聲。
“其次要完善配套支持,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化和機耕道建設。”民建中央調研組建議,將耕地碎片化治理納入提升耕地質量重要工作范疇,明確治理目標和考核標准,完善連片規模、基礎設施、宜機化、平整度等相關建設標准,建立完善農村機耕道管理和養護工作機制,出台農村機耕道起碼寬度和路面材料等建設標准,明確管理和養護責任部門,加大投入及引導。
每年兩會的召開,都伴隨著春天的氣息,相信這勃勃生機的春天,也一定會給鄉村帶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