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陳林:
傳遞基層公安干警呼聲與需求

“對無人主張權屬且被當地公安機關凍結一年以上的賬戶……經公告后仍無人主張或提出權屬異議的,可作為返還被害人的被騙資金。”忙完一天的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公安廳物証鑒定管理處副處長、二級警務技術主任陳林打開文檔,又仔細琢磨起這段話,想了想在“公告”二字后面打了個括號,加上備注“多長時間”以及一個紅色的問號。
陳林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次修改關於涉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久凍無主賬戶資金處置的建議了,電子文檔上不僅留下他字斟句酌的修改痕跡,還有思考問題的注腳。
“代表建議必須規范,更要精准。”陳林告訴《法治日報》記者,這份建議完善后,擬提交即將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
執著且嚴謹,是陳林作為法醫30多年的職業本色,也是擔任人大代表以來的履職成色。作為唯一一名從警隊走出來的駐皖全國人大代表,陳林認為自己有責任為基層公安機關、廣大民輔警傳遞呼聲、反映需求,積極爭取全社會對公安工作的關注、理解和支持,共同推動公安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發展。
去年大會期間,他就領銜提出關於修改人民警察法的議案,聚焦完善公安管理體制、明晰警銜審核審批程序、建立警察法律體系、提高警察執法權威和執法活動保障等提出修改建議。
“在基層一線,部分群眾守法意識薄弱,對民警正常履職工作不理解、不接受,做出辱警、阻警、襲警的行為,甚至事后向民警及其家屬打擊報復。”常年出勘案發現場、與基層民警打交道的陳林對警察執法保障尤為關注,建議在人民警察法中補充維護民警執法權威、執法活動保障內容,從立法層面對警察權益進行保護,提升廣大一線民警的執法信心。
履職期間,陳林還提出了加強公安物証技術職業保障、在養老金中高比例保留人民警察警銜津貼以及修訂《人民警察撫恤優待辦法》等建議。記者發現,其中不少建議陳林不止提過一次,如對人民警察法進行修改的議案,去年已經是第三次提交大會了。
“建議辦理部門總的來說都是積極主動的,但一些建議可能受到條件限制推進速度比較慢或是辦理難度較大,這個也可以理解。”陳林自嘲地說,自己有點“一根筋”,在沒有解決之前還是會一直“跟蹤”呼吁。
這樣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前不久他收到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大會議案組寄來的“陳林代表親啟”紙質版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顯示修改人民警察法被納入了預備審議項目。
陳林還有一個“隱藏身份”,是法醫秦明系列小說中料事如神的“師父”原型。善於捕捉蛛絲馬跡的職業特性,也被陳林運用到代表履職過程中,從不同的維度發現問題,進而對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由於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會注重聯通各警種,抓住機會做好日常調研。”陳林說。
去年夏末,陳林在參加一次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聯席會議時,聽到有人提出久凍無主賬戶資金處置難的問題。
“這些賬戶基本上都是犯罪團伙買來的,資金通過洗錢通道后,難以以時間戳來還原被害人資金,無法確定賬戶權屬,因而凍結后無法開展返還。”隨著凍結賬戶資金越來越多,陳林意識到這一問題亟待解決,會后聯系反電詐相關部門進行調研和交流,利用近4個多月的時間起草建議並反復修改完善,提出根據久凍無主賬戶涉案程度、凍結時間等不同情況,採取經公告后按比例返還受害人、劃轉入省級專門基金賬戶用於救濟受騙困難群體等具體措施。
陳林不僅關注公安事業,還將視線延伸到與公安關聯的其他領域。去年,他與一名下鄉挂職的同事聊天時,偶然說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陳林又邁出了調研的步伐,深入一線了解情況,起草了關於強化鄉村人才供給的建議,提出通過完善人才引進流動、培養支持等機制以及建立鄉村本土人才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等措施加以改善。
“心裡想著‘活’,眼裡才有‘活’。也隻有熟悉情況,明白了民警的盼,才能說到點子上,干到實處裡。”陳林說,今年上會,他將對修訂人民警察法、提高人民警察撫恤優待等繼續呼吁,為公安群體呼好聲、代好言、說好話,為推動公安事業發展建好言、獻好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