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周靜圓)如何推動我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集團副總經理兼中信戴卡董事長徐佐建議,以智能化全方位賦能傳統產業,推動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徐佐在中信戴卡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實現智能制造,已經成為眾多傳統制造企業的共識。”徐佐說,多數企業以點帶面,以增量帶動存量,以“鼎新”帶動“革故”,正走在從理念普及、試點示范邁向系統創新、深化應用的新階段。
徐佐認為,傳統制造業的數智化是一場宏大的系統性變革,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真正做到以“智”驅動,全方位系統賦能還有許多挑戰。目前,我國制造企業所面臨的對智能化轉型的長期投入認識不充分、盤活數據資產不到位、管理與智能化發展“兩張皮”、核心人才與跨界人才不充足等階段性問題不容忽視。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國家《“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徐佐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強化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指引與把控,筑牢智能化升級的頂層設計。引導推動各部門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分層分類系統推動智能制造創新發展﹔注重市場主體作用,突出關注重點領域,抓系統布局、精心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切實通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二是強化國有企業在智能化升級中發揮作用,推動“國民共進”。有關部門可從政策機制、資源配置等方面,積極鼓勵引導國有企業聚焦行業發展的方向性、關鍵性問題加強研究,突出發揮國有企業研發優勢,形成成熟、完善的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
三是強化基礎性工作突破,推動國家治理、企業管理與智能化相適配。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價值鏈的協同和跨界融合,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突出行業標准制定以及有關立法完善,保障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的主動權,切實解決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不想、不敢、不會”問題。
四是強化數字化轉型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提供專業人才儲備和供給。採用定向、專項的人才培養規劃,培訓和普及工業互聯網、數字化全面人才,鼓勵企業聯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成立研發機構,推動數字人才培養和成長更加貼近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