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夜话》 :“双减”之后 如何做好“减法”与“加法”

柏鑫

2022年03月06日19:34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当成长被竞争的焦虑所裹挟,我们更需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片头曲响起,人民网《两会夜话》(第三季)如期回归,演播厅内也就此展开探讨。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针对家庭教育、“双减”的相关要求作出法律规定;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双减”政策在出台、落实、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两会夜话》第三季回应社会关切,首期节目中,栏目主理人、人民网总编辑罗华,人民网主播郑窈,与学生家长、教育专家等,共同探讨“双减”之后教育与成长的一系列问题。

按下“过度培训”的暂停键

“双减”后的首个寒假有哪些改变

“你的寒假怎么过得啊?”

“我的假期......”

节目开头以情景剧营造代入感,两个“小学生”的寒假生活截然不同。“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寒假,没有书面作业也没有培训班,学校进行引导,家庭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分配主动权。这时,家长们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家长葛建平在《两会夜话》(第三季)演播室。人民网记者 赵晨摄

“我家女儿今年的寒假过得还是非常愉快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家长葛建平提到,“这个寒假,学校没有布置书面的作业,但是留了一些家长可以参考的建议。比如像语文,学校建议家长跟着孩子一起去做一道美食,体验中华美食文化。我家女儿做了一道糖醋排骨,还挺好吃的。”

“我觉得‘双减’像一个暂停键,让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葛建平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本季《两会夜话》在录制之前,面向全国的大学生发出征集令,选拔出了对“双减”话题有一定关注和了解的学生并成立了大学生观察团。本期节目,北京大学学生江阳、山东大学学生于闯、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李康茹通过连线的方式进行提问。

“‘双减’以后,校外培训基本被叫停,虽然大部分学生不上校外培训班了,但是有的学生还是会悄悄上,在这一方面,制度应如何完善?”

“当学生们不再上校外培训班,家庭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

“我的妹妹在上初中,如果不再额外参加校外培训的话,这会不会影响她的中考成绩?”

大学生观察团问出了自己的疑惑,而这些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疑问。

“‘双减’唤起对教育再认识”

深层次是要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双减”一词位列其中。

“‘双减’这个话题不仅学校关心、家长关心,连那些已经走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也很关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主理人罗华说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两会夜话》(第三季)演播室。人民网 袁悦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到,“双减”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有很长的一段背景。“‘双减’深层次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其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节目现场播放了2021年5月的街采短片,该短片是人民网记者在“双减”前对家长进行的采访。“一年的花销差不多要三四万块钱”“一节课大概要1000块钱”“孩子补习的钱要花掉一个人的工资”......家长在街采中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储朝晖就此阐释道,校外培训过度就会对学校的工作形成绑架,随之也会形成对家长、对学生的绑架,学生就不能自主地成长。

“双减”之后,校外培训基本被叫停,学生的学习重心回归校园。“‘双减’在减少校外培训的同时,增加了学校的课后服务。目前学校也正在全方位提升服务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这对学校来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应教尽教’,一个叫‘学足学好’。”储朝晖说。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在连线时表示,“过去连续多年我都针对规范校外补习提出了相关建议,所以‘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我来说期盼已久。”

重庆谢家湾小学十几年前就一直倡导减负提质,刘希娅在连线时也分享了自己学校的相关经验,“很多年前我们就只上半天课,上午半天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下午是专题活动和社团,孩子们每天都有体育课,没有统一的上下课铃声。所以,孩子们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还有跨年级、跨班级甚至对外的开放交流,很多实践也证明这些其实和学习成绩都是正相关的。”

“但‘双减’政策落地以后,家长、学校包括社会各界可能还没准备好,所以会出现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刘希娅说,“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家长和学校,让多方更好地协同起来。”

刘希娅认为,“双减”让大家对教育再认识,或者说看清到底哪些重要因素在影响着教育、影响着学习,这唤起了全社会的一个再思考。“我们接下来持续要做的是,要帮助家长相信这条路是对的。”刘希娅说。

“‘双减’促使教育回归初心”

轻下来的书包装满热爱面向未来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由此也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理人罗华说道。

教育观察者李小萌在《两会夜话》(第三季)演播室。人民网记者 赵晨摄

当家庭教育占据愈加重要的角色,家长们的焦虑也难免增加。“‘双减’前,家长的焦虑程度不低,‘双减’后又有了另外一番焦虑,其实焦虑与否取决于家长本身。家长把养育的过程究竟看作是一趟焦虑满满的旅程,还是一个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探险、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观察者李小萌谈到,“‘双减’还给了孩子健全、快乐的成长过程,其实这也是教育的初心。”

人民网《两会夜话》(第三季)节目现场。人民网 袁悦摄

成长的模式是否只有一种?成功的定义是否只有一个?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古慧晶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时获得了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的一等奖,成为全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冠的女生。主理人罗华在听完古慧晶的故事后认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不同的个性,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限制孩子的发展。

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双减”、课后托管服务等一系列教育举措,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夯实了根基。

主理人罗华表示,“双减”不只是书包轻了、作业少了,也不只是学生减压、家长松绑,更重要的是通过“双减”真正回归教育初心,打造更多元的成长路径,营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既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让学生们既能看得见三味书屋,也走得进百草园,既能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主理人罗华说。

人民网《两会夜话》(第三季)录制节目现场。

(责编:熊旭、申亚欣)

最新报道

    2022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

特别策划

    “两会有你 每日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