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劉凡 李棟
2023年03月08日22:02 來源:人民網
“現在請允許我向大家逐一介紹新一屆各民主黨派中央主席和全國工商聯主席。”3月5日下午,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會。
“這已經形成慣例。”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副秘書長張曉明表示,從1988年全國政協七屆一次會議開始,每逢政協換屆,都會安排新一屆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的領導人舉行記者會。
商以求同,協以成事。在兩個小時的記者會上,10位記者先后提問,各民主黨派中央主席和全國工商聯主席用生動的故事,介紹了新時代民主黨派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作用的情況和全國工商聯的工作。
聚民意——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團結是永恆的主題。
如何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融合發展作出努力?台盟中央主席蘇輝介紹,台盟始終以“一家人”的視角傾聽台灣同胞的“心裡話”,盡量辦好兩岸融合的“家裡事”,親望親好,融合融通,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作為成立最早的民主黨派,致公黨現有黨員近7萬人,近80%黨員具有僑海背景。談到“致公”這個名字,致公黨中央主席蔣作君說,“所謂致公就是致力為公。”
新冠疫情暴發初期,許多海外僑胞和留學生通過致公黨給國內捐獻口罩、呼吸機。當海外疫情擴散蔓延時,致公黨又迅速開展了關愛海外僑胞專項行動。“當時我們向68個國家、200多個華僑華人社團寄送了1.3萬余個‘致公愛心小包裹’,使海外僑胞感受到了來自祖(籍)國的溫暖。”蔣作君說。
同心圓畫得再大也隻有一個圓心,這個“圓心”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說,“‘隻有跟著中國共產黨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是民進老一輩領導人踐行一生的政治信念,也是對我們民進人的政治囑托。”
聚民智——做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怎麼發揮好民主黨派的特長優勢,與黨和國家的中心大局結合起來,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描述了一個很形象的說法。“上接天線”指的是履職要錨定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下接地氣”就是要深入實踐、調查研究,了解地方的經濟發展需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
作為以醫藥衛生為主要界別的參政黨,農工黨中央主席何維表示,新冠疫情發生后,農工黨員聞令而動、沖鋒在前,“利用專家優勢,科學研判,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到現在為止,已持續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抗疫專報20件,接續在13次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就疫情防控提出意見建議。
談及如何確保民主監督的有效性?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認為,民主監督不能是板著面孔去冷冰冰地監督,還應滿腔熱忱地幫助對方。近年來,民盟為做好長江流域雲南段生態環境保護的民主監督工作,開展了廣泛的調研,建立了監督責任體系和信息交流平台,並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技術幫扶。
作為密切聯系經濟界的參政黨,近年來,民建圍繞“推動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等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介紹,“我們提的一些建議在文件和法規當中都有所體現,我們的調研成果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聚民力——共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團結奮斗。
“這個社會存在著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和各個團體,大家共同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有很多具體的意見和訴求,有多樣性。”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認為,要形成一個強大的國家治理的合力,就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風雨同舟、共同奮斗,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形成了通力合作、團結和諧的新型政黨關系。
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表示,新時代新征程,九三學社作為科技特色鮮明的民主黨派,將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助力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今年是全國工商聯成立70周年。”全國工商聯主席高雲龍介紹,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工商聯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成為黨和政府聯系民營經濟的橋梁和紐帶,成為政府管理和服務民營經濟的助手。作為工商聯來講,要當好民營企業家的“娘家人”,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打氣、鼓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助力民營企業走向更加廣闊的舞台。
守圓心、聚共識、向未來。當下,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是要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為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匯聚磅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