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 娜 李 貞
2023年03月08日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圖①:讀者在浙江省湖州圖書館閱讀。 |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必須協調發展。新征程上,要鼓足干勁、踔厲奮發,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讓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開創新局面。
夯實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展”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
“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斷夯實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周漢民表示。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十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3.9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中國經濟總量已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十年來,人均GDP從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
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推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焦說:“新時代十年,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中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讓前進步伐愈加有力。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茶葉協會會長江元勛表示:“新時代十年,中國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堅實的國力賦予我們勇往直前、抵御驚濤駭浪的深厚底氣。”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阜新市市長周鵬舉說:“新時代十年,中國式現代化書寫嶄新篇章,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阜新完成了作為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的階段性任務,正在奮力創建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范市和全國能源綜合創新示范市。新征程上,我們要矢志不渝、篤行不怠,在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康庄大道上昂首闊步走下去。”
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文化自信自強的支撐,必須有文化發展和繁榮的支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增強文化自信,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指向。
從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設立烈士紀念日,到開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活動﹔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到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新時代十年,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
“今天,國風潮、國風熱引人矚目,年輕人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生力量,中華古老文明煥發勃勃生機,文化自信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說。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黃麻起義與鄂豫皖蘇區紀念園講解員程星,在紅色故事宣講一線奮戰十余年。她深切感受到,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在價值觀日趨多樣化的當代社會,更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谷文昌》《直播開國大典》《鐵流東進》等一系列作品,反映時代呼聲、講述中國故事、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宗庸卓瑪說。近年來,她常到基層調研,發現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越來越多了。“鄉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起來了,村民們有書讀、有戲看。鄉風民風和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鄉村文明呈現新氣象,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比翼雙飛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比翼雙飛,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說:“中國古人在義利觀上主張見利思義、以義制利、先義后利,追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崇尚‘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些思想蘊含著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的辯証統一關系。”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思接千載、鑒往知來,深刻啟示我們: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周漢民說。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物質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認為,到2035年,中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做大蛋糕是“硬任務”。這就需要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石。
越是物質充裕,越需要精神昂揚。“當高樓大廈在神州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在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聯主席邵麗看來,今天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於衣食住行用等物質層面,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發強烈。文學創作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需要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宋秋十分關注川渝地區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建設。她說:“巴蜀石窟寺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極高,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可以打造文旅產品和線路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拉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圍繞石窟寺打造文旅產品,能有效帶動周邊鄉村發展。”
“旅游體現了一個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觀察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風尚。“從黃山到黃河,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廣場舞到自駕游,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享受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帶來的雙重滋養。”他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許多代表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物質財富的積累、中華文化的弘揚、價值體系的塑造,將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更加強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