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人民网记者 宋美琪

2023年03月10日19: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忠范,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创新协同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探讨交流。

人民网记者: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您有哪些看法?

刘忠范:国与国之间在各种领域内的竞争,最后都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培养人才、如何用好人才?这个问题一直很重要。我国现在在各方面都特别重视人才,是非常好的,但与此同时,人才的培养涉及到人才评价机制的问题。我国现在讲破“四唯”、破“五唯”,不唯文章论、不唯帽子论等,我认为这些都要坚持下去。

我国各领域人才的分布规律是,两头相当少,中间特别大。两头是什么,一头是“顶天”,是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另一头是“落地”,“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做产业化、做实用的这类人才其实也很少。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机制带来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强化评价体制机制的改革,让更多的人愿意往两头走,或是对科学突破有贡献,或是对“卡脖子”问题、在技术产业方面的突破有贡献。

人民网记者:请您谈一谈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方面的理解。

刘忠范: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如何协同发力,这个问题我一直不断地思考并进行着实践探索。比如我所在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就是希望解决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我们既要重视新技术研究,多发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同时还要让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产品,将来变成商品,这样一个技术转化的问题,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就是让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能够按照一个利益链、一个目标,分门别类各自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把一个实验室里的理论、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规模化的产品,从而落地为商品。科学家是间接创造生产力,企业家是直接创造生产力,两者都重要,不能互相轻视。

过去三十年,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重视和尊重。未来三十年,我认为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发展,依然会依赖于国家对企业家们的尊重和重视。如何把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落地为国计民生所用,解决我们的“卡脖子”问题,这都涉及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人民网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您认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高质量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刘忠范:我是1993年回国,今年是我回国三十年。过去三十年,我见证了国家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我国科技界发展变化非常之大,应该说得益于国家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视和投入。

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是要从量变要走向质变。质变是什么?我觉得质变首先是人,未来的改革就是让人能够真正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这一点极其重要。

另外要真正重视硬科技、硬科技产业。什么是硬科技、硬科技产业?比方说我所在的材料领域,石墨烯就是硬科技产业。必须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完善,包括评价体制和创新体制等,同时要持之以恒地沿着一个既定的目标一代一代做下去,这样才能解决硬科技产业“卡脖子”问题。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责编:宋美琪、秦华)

最新报道

    人民网2023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