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兩會

民生主題記者會:辦好千家萬戶的事兒

人民網記者 朱虹

2024年03月10日22:14   來源:人民網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問答的都是千家萬戶心頭的大事。

大學生就業、老舊小區改造、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傳染病防控、住房……每一個話題背后都是真切的民生需求。

可辦好民生事,沒有捷徑。要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隻能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王賀勝分別就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醫療疾控等相關問題拿出了實招,定下了目標。

數字教育的新機遇

數字教育屬於數字中國建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提供更加優質教育的重要平台。

會上,懷進鵬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我去年10月去寧夏西海固地區的一所學校。當時他們正在上課,我看到在西海固這所學校的學生們與北京的一所學校‘同上一堂課’,一個老師在北京講,這邊的老師作輔導。大家上同一堂課、學同一個內容,針對同一個問題來共同討論回答。”懷進鵬說,推進數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動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過數字化來改變、改善、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網線去消弭數字鴻溝,用一塊塊屏幕去鏈接不同的課堂。“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大國來說,要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發展數字教育就不是我們常說的選修課,而是必修課,它不僅有意義,而且確實有實效。”

做優公共服務資源,搭建學習型系統,實現終身教育的數字平台。今年兩會還有一個熱議的話題,也是這一段時間大家談得比較多的,就是人工智能與教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對我們教育系統來說,人工智能是把‘金鑰匙’,它不僅影響未來的教育,也影響教育的未來,這裡有機遇、也有挑戰。”懷進鵬認為,要想更好地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就必須積極擁抱科技與產業的變革,主動擁抱智能時代。

全力優化就業服務

就業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也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

面對壓力和目標,王曉萍指出,重點是從全力穩定就業崗位、全力拓寬就業渠道、全力提升就業技能、全力優化就業服務、全力保障重點群體這五個方面來發力。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了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了6000萬人,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但需要看到的是,適應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的數字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鉗工、焊工、養老護理員等一線技工普遍短缺,人才培養也需要更好適應市場變化和產業的需求。

“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王曉萍表示,將一體推進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工作,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一是服務產業發展,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二是創新培養方式,建立與行業企業的良性互動機制﹔三是暢通發展通道,增強年輕人學技能、進工廠的意願﹔四是營造良好環境,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技能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城市更新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過程,是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但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讓人民群眾生活在城市裡能夠更舒心、更安心、更幸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何為“穩步”?倪虹的體會是把握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總基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談到抓重點,解決問題,倪虹表示,城市更新是民生工程、是“裡子”工程、是安全工程。

“報告提出,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加強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建設。我們打算今年再改造5萬個老舊小區,建設一批完整的社區。”倪虹介紹,去年全國實施各類城市更新項目有6.6萬個,完成投資2.6萬億元,這當中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惠及2200多萬居民﹔加裝電梯3.6萬部,增設停車位85萬個,養老托育等社區服務設施2.1萬個﹔改造燃氣等各類管道約10萬公裡﹔建設口袋公園4100多個、綠道5300多公裡,拓展了草坪開放空間1.1萬公頃。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這些工作每一件都很不容易,加裝電梯,統一居民的意見不容易﹔增加停車位,找到合適的地方也不容易,很多問題都是兩難甚至多難。但倪虹說,“再難,隻要群眾需要,我們就要想辦法去干,干一個成一個,群眾受益一個。”

第一時間派出國家隊

疾控工作和人民健康福祉息息相關。王賀勝表示,國家疾控局成立以來,通過推進系統重塑、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專業能力,實現了五個“更加”,即監測預警更加靈敏、應急處置更加有效、技術手段更加先進、綜合監督更加有力、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氣。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我國已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平均報告時間從5天縮短到了4個小時。國家層面建立了72小時內快速鑒定300種病原體的技術體系,所有省級和90%的市級疾控中心都具備了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的能力。

“已在全國建成了20支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不管哪個地方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都能第一時間派出國家隊支援。比如,2023年12月甘肅積石山地震發生后,甘肅和青海承建的3支國家隊就立即趕到了災區,協助和指導開展臨時安置點的環境消殺、傳染病監測、風險評估、飲用水監測等工作,助力實現災后無大疫。”王賀勝稱,還將新建5支國家隊,並且在全國所有市、縣建設基層應急小分隊,進一步提高傳染病應對處置的能力和水平。

(責編:王子鋒、申亞欣)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