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黃盛 葛泰佚 牛良玉
2025年03月12日19:24 來源:人民網
【觀點摘編】
我們需要推動倫理、法律的研究,規范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技術的創新突破,要保持“向善”,守住底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丁奎嶺
從小學開始對人工智能進行科普,並在中學、大學等教育階段,讓人工智能像外語、計算機等課程一樣,成為基礎知識。
——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顧祥林
平衡好人工智能的創新與安全,需要關注安全防護體系的構建,特別是要建立適配大模型的縱深防御體系,對數據安全等方面給予全方位安全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 齊向東
DeepSeek在全球火熱“出圈”,宇樹科技機器人用高難度動作表演扭秧歌引發關注,“杭州六小龍”及背后的新型政務服務走紅……近段時間,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引起全球關注。技術、場景、行業應用、人才及教育、AI安全與治理等多個層面,成為人工智能行穩致遠必須要實現的全鏈躍遷。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的應用有賴於我國的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規模優勢的充分結合,而人才是實現協同結合的最為關鍵的一環。
如何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不是追著汽車尾燈往前走,而是能夠坐在駕駛室裡找到未來方向的人,這就需要從基礎研究、底層技術方面去培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對未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影響,無疑是“一次工業革命的變革”。DeepSeek、宇樹科技的出現開辟了新賽道,要實現換道超車關鍵在人才培養,要更多培養在底層架構、算法方面能夠挑戰現有人工智能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的人才。
人才的培養也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濟大學特聘教授顧祥林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是助力進入智能時代的工具,這需要從小學開始對人工智能進行科普,並在中學、大學等教育階段,讓人工智能像外語、計算機等課程一樣,成為基礎知識。
顧祥林認為,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學習基礎架構理論,也要注重實踐,了解產業現狀和企業需求,並根據產業的未來發展培養人工智能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建議,打通企業和高校兩個“蓄才池”,給青年創新人才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
“比如,DeepSeek團隊的核心成員多是來自清北、浙大等頂尖高校的畢業生,他們大多是90后。這樣一支人才隊伍,學術背景扎實,富有創新精神。建議加大力度推動校企融合,通過選取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的骨干科技企業作為鼓勵校企開展聯合攻關等方式,給年輕人更多深入產業一線的機會。”齊向東說。
產業一線上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涌現出上百種場景和模式。但是,人工智能也大幅提升了網絡攻擊的烈度和廣度。
網絡攻擊窗口不斷擴大、網絡攻擊手段不斷革新、網絡犯罪門檻持續降低,給傳統產業發展帶來了新風險、新挑戰。如何加強人工智能倫理建設,如何平衡創新與監管,也引發了社會關注。
在丁奎嶺看來,與其他技術類似,人工智能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初期,就需要推動倫理、法律的研究,規范技術的發展。丁奎嶺說,技術的創新突破,要保持“向善”,守住底線。
創新是第一動力,安全是底線要求。顧祥林表示,隻有筑牢安全防護底線,守住合規底線,人工智能創新才有可能行穩致遠。
齊向東認為,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鋪開的背景下,平衡好創新與安全,需要關注安全防護體系的構建,特別是要建立適配大模型的縱深防御體系,做好“內防內鬼,外防攻擊”,對數據安全、終端安全、API安全等方面給予全方位安全保障﹔擁抱先進的安全防護手段,用好“AI+安全”創新成果,提高安全防護效率,有效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各類新威脅﹔建立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一旦發現惡意行為或潛在安全事件,第一時間進行處置。
從人才躍遷到合規“向善”,代表委員們認為,我國人工智能正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