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陈云华代表:国企经营管理者要牢记使命 坚守道德底线

陈键

2013年03月05日22:5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陈键)全国人大代表、悦达集团董事局主席陈云华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指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牢记历史使命,始终坚守价值和道德底线。

就如何搞好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陈云华代表提出几点建言: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要更加关注、重视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中无论是资产总量、实现的价值增量、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创造的就业机会都占据了十分大的比重。同时,国有企业还承载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全社会科技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等关系国计民生等重大历史重任。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都要重视和关心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把国有企业发展好了,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才有保证。作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队伍,更要从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出发,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一课题。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始终坚守价值和道德的底线。国家要大力重视国有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教育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到“六要六不要”:一要诚信厚道,不要投机取巧。诚信是立身之本,要对国家、对员工、对合作伙伴、对社会公众都要讲求诚信,使所在的企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信誉,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不断创造价值。二要低调做事,不要张扬。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杜绝自我膨胀和自我满足。三要胸怀大义,不要自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关心支持的国有企业,理应要为国家、为社会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四要坚韧不拔,不要半途而废。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五要志存高远,不要得过且过。六要团结协作,不要离心离德。团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上下团结一心,把意志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目标。

三、要推动国有企业牢记历史的使命和责任。国有企业要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我们一直牢记使命,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要为地方税收、人员就业、出口创汇、扶贫救困,以及为地方的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等做出贡献。要不断增强员工的幸福感、自豪感和安全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要引导国有企业在发展中调整创新转型。历史一再证明,抱残守缺是没有出路的。用前人赚来的钱而不思增值,守前人创下的基业而不求拓展,靠前人定下来的思路而不求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没有出息的表现,是走向没落的开始。只有靠发展创新和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中国众多国有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创新能力不强。很多的企业依靠过多的资源消耗、粗放式的经营实现了简单的量的扩张,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产业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仍然是依附于国外。很多制造业产业形成规模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但不是中国创造。如目前的汽车、手机等行业,虽然市场巨大,已连续几年成为世界容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场,但自主品牌竞争力明显不足,显现的是国际品牌群雄逐鹿的格局,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说是让出了市场,但没有得到技术。因此,建议国家及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国有企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由靠大靠强型向以我为主型、由资源占有型向科技创新型、由机制创新型向体制创新型转变。只有真正实现了以上四个转变,才能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国有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各级地方政府要为国有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要鼓励东部沿海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解决好有些地方存在的诚信缺失、乱作为和信誉不佳等问题。对此,一方面,当地政府自身要努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

六、各级国资管理部门要更加科学地履行相关职能。国有企业是一个市场化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中了更多的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职能,这就难免产生国有企业自主权缺失、婆婆过多、市场化取向偏差等现象。建议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要深入开展分析和研究,找到对国有企业科学规范管理的最佳切入点,努力使国有企业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和具体举措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和国资监管的规律,更加符合国有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更加符合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分享到:
(责任编辑:樊攀(实习生)、封欢欢)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