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记者手记:记者采访时该如何“善待”代表

耿宽谋

2013年03月06日23:0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会前后,“明星”代表、“热门”代表成了记者采访的“焦点”。他们也成了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开幕式前后发了这样几幕,让记者不得不深思。

开幕式前,人大代表申纪兰在众记者的“围堵”下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艰难进入会场。

开幕式前,人大代表朱善萍在大会堂东门广场上耐心地回答的记者们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离开会仅剩10分钟时,她说“马上要开会了”欲离开时,仍有记者继续提问。

开幕式前,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自步入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即被记者们的摄像机、相机“淹没”了,在一堆摄影摄像器材的“包围”下异常艰难地入场。

开幕式后,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李肇星从人民大会堂北门退场时被媒体记者发现了,瞬间被摄像器材重重“包围”,面对记者的“围追堵截”,李肇星始终面带笑容。

现在,很多代表越来越愿意、乐意记者采访。这本是代表与记者的“良性互动”。回过头看看上面几幕,我们以“围堵”回报代表。如此情况下,真能采访到新闻吗?至少我本人持保留态度。

有媒体评论,每一位代表委员都是“明星”,他们身上都有新闻,而不是仅仅盯着明星代表。

“关注着自己的关注”,这应该是我们采访要追逐代表的标准,而不是大家“群起而围之”,出现采访完了还不知道对方的姓名等情况。

坐下来,静下来,深入地交流,在对话中深度碰撞,统一认识。这应该是记者采访代表的常态。

理解并领会代表的观点、想法,并在稿件中真实还原。这应该是记者采访代表的常态。

当然,作为记者,我期待更多的代表告别“我没有议案”、“接受采访我要请示领导”等推脱,接受采访、把自己参与议论等心得通过媒体与大家分享、通过媒体报告给选民。我也期待代表团为记者采访代表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和方便。我更期待记者、代表、代表团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善待对方。(记者 耿宽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樊攀(实习生)、封欢欢)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