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贺迎春
“微博控” 提案、建言及时征集网友意见
王名接受媒体采访。人民网记者 贺迎春摄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王名与“自然之友”工作人员相约在住地附近的一个湖边。王名是“自然之友”基金会的理事,工作人员与他一起商量基金会下一步如何运作。
这几年,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治理环境,除了政府在行动外,民间的环保组织也早已充满激情的参与其中。王名一直致力于非政府组织研究,他的很多学生都投身于环保等公益事业,以至于有媒体称他们为“王名之徒”。
王名是“微博控”,粉丝有六万多。晚上九点,他在刷微博。他每天晨练读国学的所思所感,都会发表在他的微博上;参政议政的提案、建言,他也会及时地发布在博客和微博当中,征求网友的看法与建议;他还会去人民网与网民交流,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
网络是他与世界交流的一扇窗,更是他接触地气、广集民意的一个平台。“网络来源的信息繁杂,但是真的精心去研究、去体察、去揣度,你一定会发现价值极大的线索和舆情。”王名说。
记者手记:
在《中国人失去了信心》一文中,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代表委员应该是这样一种脊梁。
在人民网策划“两会人的一天”系列报道,并决定由我负责抽一天时间跟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时,我曾有过疑虑。
“两会”前十天我开始联系王名,可是无论怎么打电话,都提示电话已关机。后来我试着拨了一下王名的办公室电话,这次终于打通了,说明来意后,王名认为是个好创意。至于一直关机的原因,王名解释道,这次“两会”他准备了二十多个提案,需要花很多时间整理。
提前这么长时间就“闭关”整理提案,这股认真劲让我对王名委员刮目相看。
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王名都给予充分配合。王名说,平时的采访他可能不接受,但是“两会”的采访需求一般都充分满足。他把接受媒体采访当成了他“两会”期间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的一种方式。。
建立一个人人和谐互信的社会是王名的理想。他这样评价自己:“我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发挥学者的作用,真正影响中国的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