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王繼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還是看老鄉,今年兩會期間,人民網記者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江蘇代表團探訪發現,來自基層的代表們最為關注農民話題,他們的每一句建言都離不開農民,事事為農民著想,成為農民的貼心人。
農民過上好日子才是真小康
“農民都過上好日子了,才是真小康。”說這話的是75歲的老代表趙亞夫。趙老原為鎮江市農科所所長,把農民當親人,與農民打了50多年的交道,並常年行走在田間地頭,他不光教農民科學種田,還時刻把如何讓農民致富挂心頭,更是在每年兩會期間為讓農民致富建言獻策。
怎麼才能讓農民致富?趙老提出了培養職業農民、讓農民加入合作社的建議,還主張開發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新技術,培育有機、高效、安全的農產品。早在15年前,退休后的趙老在鎮江句容市最貧窮的戴庄村試驗示范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幫助農民致富,農民人均收入從當年的3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9000元。他認為,搞生態有機農業生產,表面上產量降了,但價格卻大幅上升。他希望將自己的生態農業技術能到有條件的地方推廣,讓更多的農民過上好日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沒有農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沒有農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鄉村醫療機構和鄉村醫生的治療水平有待加強。”說這話的是徐州沛縣胡寨鎮草廟村黨總支書記秦真崚。他認為,現在好多的鄉村醫生有些是原先的“赤腳醫生”,有些是“什麼病都能看,什麼病都不能看”,說他們是全科醫生,有些病又看不了。
記者了解到,在蘇北的一些農村,由於受醫療條件和醫生水平的限制,有的農民一旦生了病舍不得花錢去大醫院,就採取開點藥、挂幾瓶水了事,能拖就拖,實在不行送到大醫院后已經變成了疾病的晚期。秦真崚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一條是鄉村醫生的待遇過低,吸引不來好醫生。他提出,政府不光要給鄉村配備真正的全科醫生以及實用的醫療器具,同時也要提高他們的待遇,既可增強他們鑽研的積極性,也能吸引高水平的醫生來工作。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三五”時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今年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政府加大投入,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負擔。
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
“沒有美麗鄉村的建設就沒有美麗中國。”說這話的是宿遷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黨委書記李生。他認為,不僅要把農業搞上去,讓農民富起來,也不能忽視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前幾年確實存在某些村子隻重視抓農業發展,存在臟亂差的現象,但經過下大力氣整治后,明顯改善。
李生提出,各地除了完善基礎設施、加強衛生死角及河道的整治外,還應當保持鄉村原生態風貌,培育花卉苗木,為農村生態環境提供綠色保障,把農村建設的更美,讓農民也能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樣舒適的生活環境。
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