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各出高招
“美丽中国的衡量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回顾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人在不同年代对未来中国的憧憬,认为进入本世纪以后,人们在享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滋生着对未来的忧虑,感到与美丽中国的目标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所说,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开放引进、加工、制造、出口,加快了发展步伐。连续多年增长10%以上,这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先例。我们成了世界的加工厂,为了生产产品,耗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大量污染。干净的产品出口了,却留下了黑色的河水、污浊的空气和拥挤的街道。
那么,为了达成美丽中国的目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进行反思。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甘肃省主委、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宁崇瑞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说,近期华北恶劣的天气,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但雾霾、沙尘暴、水污染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也有人为的因素在内。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和气候造成的破坏。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张基尧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说,环境气流导致粉尘污染物无法及时吹散,降雨减少导致水污染严重,还有全球气候变暖,都是今年雾霾天气的客观原因;但东部地区污染情况比西部地区严重的现实,说明经济发展节奏出了问题。因此,他认为,产能过剩,能源结构不合理,高耗能的生活方式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观原因。他表示,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更富强,但这些年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现在到了必须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我们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转变观念。张蕴岭委员认为,我们选择了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后,潜移默化地引导了一种追求物质增长、物质享受的观念。现在我们国家的舆论,不论是电视剧、电影、文学作品,还是学校教育,宣扬的都是追求富裕奢侈的生活方式,挣大钱、住别墅、开跑车,这是不好的。其实,中国曾经有非常好的环保理念,比如,人走关灯、节约用水,等等,现在都没有了。所以,美丽中国,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理念上改变,政策上扶持。
张基尧委员在谈到近期公众普遍关注的水污染问题时说,目前全国平均缺水量为500多亿立方米,水功能区总体水质达标率仅为46%,一些长期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水库、河流等不达标率较高。他认为,加快执行饮水安全行动计划的步伐,摒弃“重治理、轻保护”的错误理念,完善水源地保护的责任体系和协调机制,大力推广水源地上游生态补偿机制是破题之道。
立法保护。张基尧委员说,加强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他呼吁,立法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设置污染物排放的刚性指标,要限时达标。
孙太利委员也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专门保护地下水水质的法规,重点加强对规划和建设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通过深化改革,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同时,政府应加大在水质监测方面的投入,提高设施和技术水平,定期公布监测数据。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推动污染源信息的全面公开,建立畅通的民意渠道,将污染源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对破坏水源的企业及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以保证全民用水的安全。他还呼吁,结合中国国情,迅速修改或出台新的空气治理法案。
全国政协委员、律师施杰则在提案中建议,加快修订《环境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将新型的污染物、污染方式等纳入法律规制的体系中,并对污染单位以及相关责任人施以重罚,提高其破坏环境的法律成本。
调整结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说,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最主要的还是要提升发展水平和调整经济结构,要向结构调整要建设美丽中国的秘诀。他建议,尽早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利用中国庞大的内需虹吸全球高级的生产要素,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同时建立以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才能从源头上治理中国生态环境。
张基尧委员建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对产能过剩转型无望的企业下决心关闭。
依靠科技。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是要以科技进步来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方式严重依赖土地资源,必然造成环境破坏。他举例说,用电脑输入拼音GDP时,时常出现的对应汉语是“刮地皮”。刮地皮,很形象地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的发展当中,煤炭资源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发,占了GDP很大的比重,一些富裕城市如鄂尔多斯等,都是靠矿产开采为主;房地产开发,一定程度上也是刮地皮刮出来的。他强调,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靠技术,企业要发展高技术产业。
同步推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汪苹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能源的使用无疑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新能源里铅酸蓄电池的回收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回收过程中有腐蚀性,如造成污染是不可想象的。她认为,回收系统一定要和推广同步进行,如推广新能源汽车,投入成本的时候应该拿出一部分用来做回收,只有相互捆绑,并限定责任,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因此,她建议,建立铅蓄电池回收体系,有政策,有指向,有标准,有规划,有条例,提前杜绝隐患。
普及知识。高吉喜委员说,中国农民数量很多,只有达到一定知识水平才能从乡村里走出来,从不太适合人居的地方搬到适合人居的地方,或者走进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比农村高的城市。目前各种生态系统里破坏最严重的是草原退化,最主要的就是放牧,但牧民没有知识,离不开草原,不可能发展高精尖产业,基本上还是依赖土地资源。因此,他认为,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知识文化水平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条件之一。
学习借鉴。全国政协委员、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在接受外文局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应该向国际上做得好的国家学习,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有许多有效措施值得我们借鉴。他说,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许多约束性指标,也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排放量不可能一下子很快降下来。他建议媒体一方面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更加大声疾呼,一方面也应该把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采取的措施更好地介绍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是在采取措施改变环境污染问题的,以争取外国公众和舆论理解。
公众参与。施杰委员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产品,特别要加快地铁、轻轨、电容式公交车等“零排放”交通工具的发展速度。他建议,政府尽可能多地吸收社会组织和成员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共同打造美丽中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