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政协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冯丹藜委员:引入香港专业人士 提升内地慈善管理

人民网记者  史江民

2013年03月08日08:1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东华三院顾问(前总理)冯丹藜博士。人民网记者 史江民摄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东华三院前总理冯丹藜博士多年来致力于扶危济困,曾捐资创建北京光彩明天儿童眼科医院、东华三院历史文化基金等。她以自己的亲历亲为践行着一位母亲、一位善者的职责。东华三院是香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其规范的管理和运行在全球慈善界享有盛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冯丹藜委员直言,要让公益慈善文化成为全民族的基本修养,内地慈善界需向香港学习。

冯丹藜提出,要通过加强慈善文化研究、舆论宣传和学校普及教育、企业文化提倡、完善政府立法规管以及税务优惠等措施,使慈善文化重新成为全民族的基本修养,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胞疾苦,常系我心”成为更多中国人的追求。

冯丹藜指出,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合最成功的地方,香港社会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内地借鉴。根据香港经验,慈善机构已成为继特区政府、市场以外,第三股维持社会稳定繁荣的力量。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壮大,政府承担不了那么多角色,也无需把什么事都揽上身;扶危济困,很多时候应该成为慈善团体的责任。企业家、有能力的人群等应该支撑起一个社会的慈善体系,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或政府。

冯丹藜忧心忡忡地说,国家经济发展很快,但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这是社会发展极大的隐患。在现代文明国家,不少企业家把财产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身家奉献社会。在香港,也有不少企业家长期捐助本港、内地和华人社会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由为自己,到为大家,到为社会,到为全人类,是企业家、成功人士人生境界的升华,是价值观的进步。遗憾的是,这样的升华在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的祖国内地还没有蔚然成风。

冯丹藜曾参与管理香港东华三院,对慈善事业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她说,东华三院1870年创建,从开始起至今,通常是民间发起、舆论关注、政府批准、各界参与的模式,也就是民间自发、民众自愿,加之舆论宣导,成于政府规管。行政主导、运动式不能反映民众的真情实意,是难以持续的。

冯丹藜建议,近年来,内地慈善事业发生的一些丑闻,这与我们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分不开。香港东华书院,一直由一大批志士仁人、仁翁善长轮流执掌,香港有不少富于爱心、甘愿奉献又有管理经验的人,愿意贡献国家。建议参照中国证监会当年引入史美伦、梁定邦等香港金融界专业人士模式,通过引入香港富于慈善有关管理经验,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与港澳台和国际接轨的慈善事业运行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慈善事业体系。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晓曦(实习生)、刘洁妍)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