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9日13: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 |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如果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错误的做法,甚至出动自卫队的舰艇飞机,对中方的歼机正常巡航执法进行干扰,造成擦枪走火这样的事实,日本必须承担一切后果。”
钓鱼岛事件争端已久,日本公然侵占我国领土的气焰日益嚣张。捍卫“钓鱼岛”主权该何去何从?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保持怎样的立场?3月5日,在昆泰大厦2层会议厅,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
中日关系不能因“钓鱼岛”卡死
双方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共同需要
记者: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前,您曾任驻日大使。日本政客恶意炒作钓鱼岛“国有化”,加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美前对华发表强硬言论,民众“武力保钓”的呼声越来越高。您如何看待日本的这一行为,钓鱼岛的归属权问题,最终是否只能动用武力来解决?
崔天凯:我认为日本的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它这样公然挑衅我们的领土和主权,不利于它本国的长远利益。国际金融危机时我在日本工作,接触到很多当地的经济界人士,他们一致认为日本能否较好地走出危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处理好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日本恶意将钓鱼岛“国有化”,损害了和中国的政治关系,这对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不会有任何好处。
中日关系不能完全卡死在“钓鱼岛”问题上,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共同需要。而且在日本工作期间我发现,当地主张中日友好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我们不能只看到负面信息,还要留意一些积极因素。中日关系走上正轨是利好于两国的,日本目前显然“脱轨”了。
我国所面临的领土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为什么以前不突出,现在突出了,大背景是:有些国家看到中国的强大不可阻挡,想趁我国将强未强之际渔利,这是他们的算盘。与日本打一仗,真的符合中国的利益吗?我不这么认为。钓鱼岛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解决的。钓鱼岛为什么当年可以搁置,没有选择用更加强硬的手段解决,不是说不能打或不敢打,只是认为这样处理更符合自身利益。
软和硬只是方法和策略,要看哪种方法更容易达到我们的目标。不是只有某一种策略才是正确的,只要目标正确,什么策略都是正确的,至于软或者硬,都是可以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逐步积累主客观条件,为将来这一问题的解决准备好条件。
中美应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国际社会希望中美保持稳定
记者:日本想尽各种方法拉近同美国的关系。我们对美国持怎样的态度?
崔天凯:我们一直希望中美关系能够保持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向前发展,首先这符合我国的利益,同时也符合美国的利益。如中美之间发生对抗,我认为美国是赢不了的,它也输不起。对于美国最好的选择就是和中国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新型大国关系。这样对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对整个世界秩序带来的震荡是最小的,受益却是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符合世界各国利益,国际社会也希望中美关系能够保持稳定。
当前,国际格局、世界经济、人类社会都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要坚持既定方向,秉持和平、合作理念,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大国复兴图强的新路来;中美要打破所谓历史宿命,走出一条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新路来;世界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潮流,走出一条多元包容、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路来。中美关系走势对这三方面的摸索实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乎两国和世界的前途命运。可能会有少数人想从中美对立当中渔利,但是我想这并不代表绝大多数国家的主流政策。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最终只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中美关系还是很复杂的。中美是两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各自深植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而是坚定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对彼此战略意图的判断如果“失之毫厘”,后果很可能将“差之千里”。基辛格认为,中美如策略失当,长远成本可能比一场战争还要大。但总的来说,双方还是要通过外交途径,通过加强沟通、对华协调来处理好这些复杂性,增进中美互信越来越迫切。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
记者:您认为中美政治关系走向,是否会影响到双边经贸关系?
崔天凯: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依存持续加深,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与建交时相比,双边经贸合作已发生质的变化,合作内容已由单一的贸易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中美存在经贸摩擦,事实上是中美利益互融加深的体现,是可以在中美关系不断成熟过程中找到解决方法的。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内政议程强推所谓解决问题的时间表。中美都面临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的重任,通过寻找新的支点和平台,加快建设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对维护两国和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增长至关重要。
中国是个拥有13亿多消费者的巨大市场,未来5年内将创造10万亿美元的进口需求。很多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国家从中国五年发展规划中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合作潜力,越来越重视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中国的五年发展规划相衔接,从中寻找和扩大合作机会,这是明智之举。如果只盯着一些具体争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丧失扩大合作、实现更大共赢的机会。(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