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峰
2013年03月10日05: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阅读提示】我国赋予院士的行政化色彩、权威化色彩较重。终身荣誉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绊脚石”,不能阻碍其他科研工作者在创新方面与院士公平竞争。现行院士推荐途径造成了“由车上人选择等待上车人”,形成不公平的“上车原则”等弊病。建议将“院士终身制”改为任期制,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并除去院士的隐性行政级别。
近年爆出的一系列新闻事件让两院院士和院士制度频频进入公众视野,随之而来,“将院士请下神坛”的社会呼声不绝于耳。今年两会上,农工党中央向政协大会提交了《关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建议》,建议改革院士选举和管理制度,让院士去“官员化”,终结院士“终身制”。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和声誉。但我国赋予院士的行政化色彩、权威化色彩较重,院士相当于副部级在我国几乎已公认。院士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指出,目前在我国存在把“终身荣誉”和“终身能力”以及“职业生涯终身制”概念混淆的情况。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即使今天达到最高水平,也并不意味着明天仍处于最高水平。终身荣誉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绊脚石”,不能阻碍其他科研工作者在创新方面与院士公平竞争。提案建议将“院士终身制”改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连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提案建议,“院士”是对科研工作者授予的终身荣誉称号,是对已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肯定,而不能简单与物质奖励,比如工资、待遇、职称等挂钩,建议除去院士的隐性行政级别。
院士制度的“去官化”不是孤立的,它和院士增选及退出机制相互映射。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在其他主要国家,院士增选基本上被界定为科学界内部的事情。但在我国,院士增选之所以受到过多社会关注,是因为院士被赋予了过多的行政化、权威化色彩,其拥有的权利和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界。而“院士”的巨大光环,让院士选举过多和科学界以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我国院士推荐仅有两个途径,一是院士直接推荐,二是通过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然后汇总到科学院、工程院进行组织评审,最后由差额无记名投票产生。提案认为,这种推荐途径,造成了“由车上人选择等待上车人”,形成不公平的“上车原则”,以及“一些机构对本机构的院士候选人进行包装,为选举造势炒作”的弊病。
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取消候选人必须具有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要求;取消归口初选部门与省市推荐候选人方式,完全由各学会负责推荐候选人;重视对候选人科学成就与发明专利的考察,并参考已经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放宽院士候选人推荐条件,有一个院士推荐就可列为初步候选人;尽可能给予同行评议更大评选的权限,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减少大兵团式的跨学科集体投票;酌情考虑邀请国际有关行业专家参与推荐或评审,特别是在一些国内专家比较欠缺的领域,可考虑直接委托外国专家进行审查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