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政协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科技、科协委员聚焦科技体制改革:“老话题”期待新进展

2013年03月10日09:5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2012年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并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意味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开启。

科技、科协界政协委员们也期待着科技体制改革这个“老话题”今年可以带来新进展。

教育、科技应资源共享

现状

目前高校和研究所分属不同的部门,服从不同的评估体系,在争取科研经费、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国家奖项和引进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的竞争。这种竞争,导致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和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目前的模糊定位使得双方同时投入相近领域,形成重复投入。

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朱星已连续两年写提案呼吁重视教育和科技的融合问题,“由于目前体制和部门建制的限制,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分别属于不同部门,对国家有限资源的配置和统一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造成影响,甚至障碍。”

朱星表示,近年来,以欧洲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充分意识到他们传统的教育体制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开始对教育-科技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纷纷将教育部与科技部合二为一。另外一方面,欧洲大部分国家的重大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与大学具有天然的联系,形成有机合作和互补互利的局面。

“为了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使得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紧密结合,建议加强对于发达国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情况的研讨,同时逐步对目前我国教育与科技管理部门分离的现状进行改制,最终实现统一的教育与科技管理部门,组建教育与科学技术部。”朱星说。

科技项目应更多向企业倾斜

现状

作为创造价值的主体,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但现在在科技创新中很少看到企业的身影,如何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建言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王涌天看来,要想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必须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他特别提到,要在我国的863计划中设立区域、企业联合项目。

“863计划偏重应用研究,强调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所以应该在863计划中设置一些区域或企业联合的项目。这样一来,可以吸引和凝聚全国优势单位和优秀科学家,直接解决区域科技发展和企业生产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率。”王涌天说。

王涌天表示,这类项目的指南应结合863战略规划和区域专项高技术发展计划、企业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制定,可以为这类项目确定统一的出资比例和申报、评审、管理方法。

成果评价应普及“同行评价机制”

现状

高校学科水平评估、重点实验室申报、人才引进、成果评奖、职称评定、奖金、项目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无不与论文挂钩。导致许多科研人员正在沦为论文机器,弄不清楚科学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追求真理,还是为了发文章。

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保根表示,在科技评价体系中,发表文章的数量及发表的杂志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应该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更应该建立和推广“同行评价机制”。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多年来一直坚持国际同行评价,工作的成绩更多的是考虑在国际上的影响和水平。“虽然这样对研究人员的压力会很大,但真正起到了应有的评价作用,可以更加激励研究人员去做创新性的工作。”

沈保根坦言,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其实做起来也挺难。目前我国能做到国际同行评价的单位还只是少数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很多研究机构尚未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现阶段,他建议一方面应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行开展并坚持下去。“先要从国家层面给予鼓励和推动,形成一种趋势,这种制度就会慢慢普及下去。”(王菡娟  王硕)

分享到:
(责任编辑:王喆、段欣毅)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