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动态

从容地与世界打交道(寄语两会)

2013年03月11日05: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外交一向是两会上不可缺少的话题之一,外交部长的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吸引眼球的活动之一。且不说关注中国外交姿态的外媒,单说我们国内:民众关注着朝核问题,街头巷尾私下议论着钓鱼岛、黄岩岛问题,甚至可能暗自猜测着美国面对中国的意图。今年的两会没有让大家失望,缤纷多彩的“外交Style”生动而且切中要害。

  先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的优雅范儿。柔中带刚的话语赢得掌声无数: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

  接着是外交部长杨洁篪的平实儒雅范儿。信手拈来的民间智慧既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邻居好,无价宝”、“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实际行动证实了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

  当然,引人注目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的“大侠”论。他把中国比作金庸小说里的“大侠”,称:“真正的大侠从来不会两句话不合心意,就拔出剑来砍,那都是二三流的角色。”

  中国外交究竟应该是怎样的Style?最近中国周边环境不太安宁,中国外交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国外认为中国过于强硬,国内民意却指责政府过于软弱。这一落差该如何调整?

  两会将影响未来一年内中国的走向。在这样一个国人乃至世人瞩目的公开平台上,我们的外交官展现出的自信、从容、大度、包容令人欣喜。傅莹的“强硬”论让人知道民意没有被忽视。杨洁篪的“邻居”说可以看作是一种善意提醒。崔天凯的“大侠”论则教我们把眼界放宽。

  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实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升,渴望中国对外大展拳脚的民众越来越多,有几分压抑太久渴望释放的迫切。网络的盛行又为激进的、甚至是民粹的声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是,网络民意并非全部民意,激进的声音也不见得真能代表中国的利益。

  既做到坚持原则,又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刚柔并济,软硬兼施……这些都是前辈们留下的外交谋略智慧。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有所作为”。这一次两会,我们看到的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正更加从容地与世界打交道。

分享到:
(责任编辑:郭强(实习生)、闫嘉琪)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