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市前不久因“扫黄”事件引起社会关注,该市市长参加全国两会时面对媒体关于“扫黄”和“经济转型”的追问,连声“嘿嘿”“谢谢”作答,成为当天议论的热点。
说话是一门艺术,对干部是一种责任。近年来,个别地方、部门的少数领导干部却在这门艺术上欠缺“修炼”,个别人因“说话”不当而引发争议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言为心声,该不该说、敢不敢说、要怎么说,考验的不仅是“说话”技巧,更折射出一名干部的自信、素养和担当。
“官腔”种种
哪些“官腔”、“官话”常见,并让人反感?根据一些代表委员的讨论,加之记者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热点事件和采访经历中,大致梳理出了五个方面的“官腔”类型:
一曰“照本宣科、逢会念稿”。一些领导干部无论大会小会,离开了文件材料就开不了腔;不论大事小情,满嘴枯燥乏味、四平八稳的“文件话语”,让听者感到倦怠甚至烦厌。
二曰“穿鞋戴帽、叠床架屋”。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在介绍本地工作时动辄就是“上级和领导如何高度重视”,然后从中央文件到省市县分管领导的讲话罗列开来,口若悬河,却空洞无物。
三曰“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比如在面对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时,动辄生硬地斥责为“无理要求”,扣上“不明真相群众”的帽子,在形容领导干部走基层调研时习惯性地使用“亲自带队”“冒着高温酷暑”等夸张词语。
四曰“口不择言、‘雷语’频出”。个别违背常识、不切实际、逻辑混乱的“奇葩”话语,时而出现在一些干部口中,引发争议,沦为笑谈。网上流传的“雷语”集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务员“错话”集。
五曰“言行不一、宽严有别”。一些查处的案件表明,少数干部在任时谈到反腐败、舆论监督等话题时头头是道,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来者不拒”。嘴上说得严、对待别人严,自己却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