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忠军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马晓慧)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体骨骼内植物,听上去是不是很高科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忠军在做客人民网时介绍,今年两会,他带来了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建议,例如3D打印技术等高科技产品上市速度慢,需要改革审批流程等。
3D打印金属内植物技术优势显著
“3D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可以打印任意形状”刘忠军介绍,“我们的骨骼不是按照几何形状生长的,长得奇形怪状,不规则。有病以后,比如切除了某一个部位,理想的状态是找一个解剖结构完全一致的填充物来修复,3D打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刘忠军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手里拿的这个东西,就是用3D打印技术生产出来的人工枢椎。”刘忠军手中拿着一个模型介绍道,“用传统的东西就很困难。但是有了3D打印技术就不一样了,这个东西和我们的枢椎的解剖结构完全一样,甚至可以按照每个病人的大小来制作,把它放到上下两节骨头之间,然后还可以在上面做一些孔洞,和上下关节做连接,契合度非常高,这样就可以把修复的手术技术大大往前提高一步。”
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不仅解剖形态可以完全恢复,而且用3D打印技术把它做成孔隙金属,模拟了正常骨的结构。“它的好处在医学领域比较特殊,放到两个骨之间,上下骨组织可以长到孔隙里面,可以和内置物连成一体,达到稳定。”
新技术帮助患者降低治疗费用
刘忠军介绍,目前在临床医学领域使用的大量材料和技术很多都是来自国外的。“就我所在的骨科而言,绝大多数手术内植物都是国外的设计和技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追随国外同行。”
患者感觉“看病贵”,其实,多数骨科患者,尤其手术患者,他们看病的花费中可能70-80%是用于内固定材料。
所以,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医疗内植物是一件利民利国的大好事,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和医疗能力,也有利于降低由内植物使用所产生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