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作了题为《共抓大保护 修复母亲河》的发言。
邵鸿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滋润泽被着华夏儿女,其生态功能难以估量,无可替代。她以博大的胸怀承受我们的索取,5万多座水坝库容超过10个三峡工程,近两万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占全国2/3。这些工程提升了流域防洪、灌溉、航运等能力,但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去年,九三学社开展了《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调研。调研显示,随着众多工程投入运行和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已出现不容忽视的负面趋势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水量减少。长江中下游年均水量大幅减少,过去百年仅3次的干旱情景骤升至18次,径流干旱年份显著增加;秋季更严重,10月流量减少40%,中下游水位提前降低2—3米,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大幅减少,秋旱明显提前并成为常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长江风华正在消褪。
形态转变。大量梯级水库替代自然河流,泥沙被拦截沉积,2003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沙通量平均减少91%,致使中下游河道冲刷显著,河床骤降,江湖关系明显改变,崩岸、防洪和入海口侵蚀风险大大增加。
环境容量降低。2003年后,与历史同期相比宜昌断面冬季水温升高4.1度,春季水温最多降低5.7度,严重影响中下游农业和初级生产力。长江上游部分河段水流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干流水质普遍三至四类、支流四至五类比例较高,叶绿素、藻类密度分别增加10倍和6—10倍,将严重危害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2003年后,中下游年均渔获量、四大家鱼和江豚分别比90年代减少41%、94%和75%,白鱀豚于2006年“功能性灭绝”。
长江的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现在,母亲河已经不堪重负,一些问题已然严峻,更多隐患尚未完全显现。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高度负责的英明抉择,我们坚决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