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科技創新,破解“卡脖子”難題(大國之治)【4】

本報記者  嚴  冰  楊俊峰  徐  靖  徐佩玉  孫亞慧

2021年03月09日06: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擁有一批專業技術過硬、富有進取精神的科技人才。

  “科技自立自強,人才支撐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建議,應當豐富人才評價標准,培養產業鏈關鍵技術人才,建立起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轉化研究一視同仁的人才評價機制。

  如何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科國睿集團公司董事長胡明春認為,推廣“揭榜挂帥”等機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實施突出科學精神、能力和業績的分類考核評價方式,更好地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熱情,在重大科技工程實踐中錘煉青年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認為,后疫情時代,人工智能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應重視系統性創新能力,培養具有科學洞察力和市場洞察力的復合型人才,讓有科學家思維的企業家和有企業家思維的科學家在企業的舞台上碰撞。

  高等教育如何培養更多科技人才?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指出,高等學校應從自身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布局基礎研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於激勵原始創新的評價機制,加強與科研機構原始創新合作,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創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團隊,進一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周玉梅說,中國自主芯片已在北斗衛星、超級計算機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集成電路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跟世界先進技術相比仍有差距。希望有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到集成電路產業,針對關鍵問題、‘卡脖子’問題下大力氣。”

   

  圖片說明:

  圖①:2020年9月6日,參觀者在南京國際軟博會上觀看機器人舞蹈。

  楊素平攝(人民圖片)

  圖②:2020年12月23日,復興號CR400AF動車組在重慶亮相。

  新華社記者  唐  奕攝 

  圖③:2020年3月10日,中國科學家研發的六項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蔣文杰攝(人民圖片) 

  圖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中國天眼”(2020年1月9日拍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責編:何淼、楊光宇)

特別推薦

    微信截圖_20210303093807_副本
    微信圖片_20210303095853
    微信截圖_20210304145010_副本
    2021 我給兩會捎句話--地方領導--人民網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