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  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代表委員說履職)【2】

2022年03月08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李國琴代表

  吃上“生態飯” 走上致富路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鐵公泡子村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以前常年是“地不打糧、沙子埋房”,村民生活拮據。

  這些年,村黨支部書記李國琴代表帶領村民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全村共有林地19萬畝,林草植被綜合覆蓋率達到90%。

  樹多了,山綠了,村民吃上“生態飯”,致富的門路也打開了。“家家戶戶種植樟子鬆,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鄉村旅游也興起了,村裡有7戶農家樂,全村年接待游客17萬人次。”李國琴代表說。

  如今,“沙窩窩”變成“金窩窩”,鐵公泡子村又遇到了新“煩惱”。比如,種苗木的人多了,價格就可能受影響,如何確保村民從苗木經營中持續增收?村裡發展鄉村旅游,人氣旺了,旅游接待能力跟不上,怎麼辦?

  李國琴代表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還到錫林郭勒盟東部地區調研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情況。她得出一個結論:“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必須整合資源打造特色產業,並且通過三產融合,延伸傳統產業鏈。”

  為此,李國琴代表組織村民試驗樟子鬆嫁接紅鬆項目,產出可食用鬆子。目前,全村試驗嫁接紅鬆4萬株,預計今年可結果。據測算,每株可增收100多元。

  李國琴代表還依托當地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積極推動生態庄園、鄉村文化園建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目前,鐵公泡子村人均年收入達2.2萬元。

  今年全國兩會,李國琴代表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支持盤活存量用地,積極保障農村產業發展用地需求。“我們一定能把‘生態碗’端得更穩,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遠,把鄉村建設得更美好。”李國琴代表說。

  (本報記者張棖) 

(責編:何淼、王欲然)

最新報道

    2022全國兩會調查結果出爐

特別策劃

    “兩會有你 每日競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