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專題封面 熱詞:兩會調查|問總理|熱搜榜

環保部談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聚焦霧霾治理、水質標准、生態建設、城鎮化等熱點 “治污要與政績挂鉤”

導語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15日下午3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庄國泰將就“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直播回顧] [外交部部長答問] [商務部部長答問] [發改委主任答問] [民政部部長答問] [央行負責人答問] [更多策劃]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

環保部答記者問

現場圖集

prev next

現場妙語

  • ■ 吳曉青 說一千道一萬,關鍵是抓好措施落實到位。我們會依法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責任,要求別人做的我們自己首先做到。
  • ■ 吳曉青 作為北京市民、環境保護工作者,看到這樣的污染天氣也心急如焚,希望能呼吸上新鮮空氣,看到藍天白雲。
  • ■ 吳曉青 我們將督促指導和支持各地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改善水環境質量,讓更多的河流、湖泊盡早適合游泳。
  • ■ 吳曉青 脫離經濟抓環保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搞經濟是“竭澤而漁”,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
  • ■ 吳曉青 我們的大氣污染成因復雜,難度非常大。治理靠什麼呢?必須依靠科技。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
  • ■ 趙華林 同經濟政策一樣,環保領域和污染防治方面同等對待,對於台資企業的環境管理是和國內企業一視同仁的。
  • ■ 羅毅 到2015年底,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都將建成適應新空氣質量標准實施需要、能監測PM2.5等指標的先進城市監測網絡。
  • 數字解讀

    10多項
        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坦陳,“確實感到壓力非常大”,“形勢非常復雜與嚴峻”。隨后,李干杰詳細介紹已著手研究的委員提案,其中有9份關於空氣污染,7份關於農村環保。對於空氣污染,李干杰透露10多項即將採取的措施,強調“對煤炭總量使用控制”與“機動車污染防治”。[詳細]
    PM0.1
        民進中央常委、上海交通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黃震委員帶著他的團隊已有10年以上的開展PM2.5形成機理和治理等系統研究的經歷。以前大家隻了解PM10,現在關注PM2.5,但我們已在研究PM1PM0.1這些超細顆粒,它們具有很強的沉積作用,可以穿透人體肺泡進入血液,引發多種疾病,對人類危害更大。[詳細]
    124.73%
        針對灰霾污染,代表委員已開展了多項研究。一份來自農工黨中央的提案指出,調研發現,在今年灰霾污染期間,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患者與往年同期相比發病率明顯上升,如北醫三院門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5.7%,其中呼吸科急診患者增幅達124.73%[詳細]
    21.5輛
        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1.5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成倍增加的汽車尾氣排放,正是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從求溫飽到搞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時代場景轉換的背后,是發展階段的深層遞進,也對“美麗中國”提出更高要求。[詳細]
    300米
        與陝西同處西北地區的寧夏,近年來也飽受空氣污染困擾。3月9日,寧夏中北部部分地區的最小能見度僅為300米。記者發現,安徽代表團今年提交全國人大的9個集體議案中,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就達到4個,包括保護黃山、大別山生態,治理淮河流域污染等。[詳細]
    1300萬噸
        山東能源集團將煤炭生產方式的變革聚焦於黑色煤炭綠色開採,累計以矸換煤超過1300萬噸,消耗矸石超過1600萬噸,以往被視為煤礦標志的“矸石山”被作為原料充填到了井下。同時充填開採區域地面無沉降,有效解決了煤炭開採過程中的沉降和矸石問題。[詳細]

    背景材料:分析解讀

    【走好發展與環保的“平衡木”】
        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也應在發展中解決。殷實小康但環境退化不行,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同樣不行。修改完善環保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強化管理監督、完善政策機制……代表委員紛紛開出有針對性的“藥方”。
    【建設生態文明要有“歷史情懷”】
        當前,隨著人們的環境敏感越來越強,生態訴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最直接、最基礎的民生工程之一。
        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生態問題不是朝夕形成的,也不能指望朝夕之間解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投入巨大、收效長遠的工程,需要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這離不開“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歷史情懷,離不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執政胸懷,也離不開注重“潛績”的制度保障。
    【污染之下無人能躲避】
        “霧霾之下無人能躲避。以前大家隻了解大氣中的PM10,現在大家關注PM2.5,但我的團隊已在研究PM1和PM0.1那些超細顆粒,這些超細顆粒具有很強的沉積作用,可以穿透人體肺泡進入血液,引發多種疾病,對人類危害更大。”民進中央常委、上海交通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黃震說。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代表指出,霧霾除了會帶來身體上的疾患外,對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有負面影響。“一個環境不良的地方,投資環境也不可能優良,也很難吸引外來優秀人口,對資本以及人口流動將產生消極影響。”
    【“靠天呼吸”困局怎樣走出?】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亟須將PM2.5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強化政府監管環境與健康的職責,用“鐵腕”和“硬杠”來遏制霧霾。
        蔡玲建議,盡快修訂並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對解決區域性污染問題的措施和手段要從法律上加以明確,進一步明確政府治污的責任、制定並實施空氣污染應急預案、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生產力布局調整、能源結構調整、改善油品質量等。同時,應逐步將PM2.5排放總量納入到國家約束性指標,摸清PM2.5排放數量、來源及構成,組織開展研究,制定科學減排路線圖﹔出台PM2.5監測統計和考核辦法,在全國開展四類污染物減排,利用倒逼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產能擴張。
    【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
        “霧霾這個話題已經談了六七年,現在還是嚴重到了這個地步,是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鐘南山代表鄭重發問,“要著力解決經濟發展方式過於粗放的問題。”
        民建中央今年提交了有關大氣污染治理的提案,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委員指出,大氣污染的深層次原因包括:30多年來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積累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產能過剩和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費量過大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持續強化、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油品質量不高、建筑工地遍地開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夠、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了環境容量。
    【建設“美麗中國”是政治責任】
        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警示我們,發展理念的升級、發展方式的轉變刻不容緩。“我們是時候該思考了,到底是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中國青年報》上鐘南山代表的疑問,道出很多治理者的困境:不發展不行,發展卻污染了也不行。如何平衡兼顧?唯有轉變發展方式。高吉喜委員在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也提到這一點:環境事件既是危機,也是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契機。
    【環境保護涉及千家萬戶,不可能靠政府、企業單打獨斗】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面對環境問題,“需要跳出聚焦幾隻鳥、幾片林、幾條河的傳統思維,樹立新的生態自覺。”這樣的生態自覺,需要全面共同參與,每一個人都是責任主體。《深圳特區報》引述梁志敏委員的話,試圖警醒國人:“每一腳油門、每一根燃燒的秸稈、每一串紅紅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
    【地方大員“壯士斷腕” 順應民眾對環境的期待】
        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裡,溫家寶用“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及“讓人民看到希望”,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據記者近幾日觀察,事實上,各省市區的執政者們已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並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
        記者統計發現,5天來,包括貴州、雲南、福建在內的地方官員公開強調“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而這兩詞,已成為今年兩會最熱詞匯之一。
    【美麗中國也是世界願景】
        全球化背景下,面對能夠跨越國境遷移的空氣污染、水污染、溫室氣體等,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已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加大治理污染、節能減排的力度,是自身發展要求,也是責任大國所為,誠如這篇報道引述的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圖爾明的說法,中國的環保探索“將為環保運動帶來新的力量”。

    昵稱

    微博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