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申纪兰:用半个多世纪为农民说话【3】

《中国人大》记者 徐燕

2013年03月05日17:3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不当西沟村的挡路人

“我为1982年这个弯掉过很多眼泪。”“我心里一直有个底线,那就是听党的话没有错。”

1982年1月,中央下发1号文件,肯定包产(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想起那些年的事,至今纪兰还是不太好受:“西沟这么多年,从组织互助组、合作社,一步步成为全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典型,没有集体的力量,西沟能有这走得下拖拉机的路?西沟能有这满山的树?西沟能打起这样多大坝?能治住山上的水,造出这么多地吗?”

“西沟由一个逃荒人聚集的地方基本实现山绿了、果红了、吃饱了、穿暖了,可为甚还要分田到户呢?”

这年入冬,平顺县在西沟召开全县干部大会,介绍经验,推动家庭联产。1983年,分田分地分牲口,分包果树。几个月后,除两万亩山林外,西沟的集体就差不多只剩下几间房屋和几枚图章了。

“党号召咱农村改革,那就一定是农村的情况需要改。我一时想不通,不理解,难接受,是一回事;但要听党的话,相信改革是对的,必要的,是另一回事。这个弯一定要转,一下转不过来,我就慢慢转;一天转不过来,我就天天转;反正不能误了生产,不能误了劳动。”

“我为1982年这个弯掉过很多眼泪。”“自己不理解,那是自己水平觉悟低。”“党不会错。”纪兰是从解放前走过来的人,被共产党解放的她发自内心地认为党做的事都是对的,党做事不容易。

1983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次人代会,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一次人代会,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写进了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次会议也是意义深远。

凭借多年参政的敏锐,纪兰说:“每参加一届人代会,我就深信全国要来一次大变化。”

参加六届人代会时,纪兰发现当年一起当代表的劳模没有几个了。这次会议完全是新的气象,让她很受启发,她深有感触地说:在互助组、合作社时期,西沟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那是“领着走”,后来学大寨是“跟着走”,现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摸着走”。我不想落在全国后面,我要回西沟好好劳动,带大家走致富的经济路子。

“我自己也要学习,要不我这个西沟的当家人就成了西沟的挡路人。”

江泽民当选国家主席

“我知道她,她是凤毛麟角,她能坚持到现在不容易。”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1993年3月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国家主席。当时“我正在发言呢,谈的是党建问题,我讲到农村党员如何带头发挥作用时,江泽民同志来到了团里。省里领导向他介绍我,他说:我知道她,她是凤毛麟角,她能坚持到现在不容易。”

这次大会报告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达到784元,这让纪兰感到责任紧迫。江泽民同志问到西沟情况时,她说:“老区还很穷,要多栽树,多修路,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和乡镇企业,才能致富。”江泽民鼓励她好好带领老区人民走致富的路,之后他们还合了影。

“我记得这次会议分组审议时,我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议:有了法,更要有人监督才行,现在法是不少了,关键是执法要严。”

分享到:
(责任编辑:贾文婷、封欢欢)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