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3月13日电(记者 杨文彦)两会已经过半,收获和感想也颇多。在几日的采访中,我发现跑两会的记者真是需要全能啊!
今年两会期间,会议方在大会堂北大厅设有记者采访区对部长进行采访。只要记者能在人群中发现部长,就可以前去挽留,并拉来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今年,我有幸被选去找部长。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两个能力,在茫茫人群中发现部长,还要想办法让部长留下说出他想说,或者你想得到的话。
首先谈发现。在两会的会场,你会发现除少数民族外,绝大多数代表委员都会穿正装,所以单从衣着是难以分辨的。这就需要平日的功夫了。作为人民网要闻部的记者来说,完成这项工作没有那么难,因为我们常常要关注部委信息,多数部长的样子也就有意无意地留在了脑海里。
其次是挽留。由于时间紧等原因,一些部长不是很愿意接受采访。这就要考验记者了。我们或许可以挽着部长的胳膊将其“架”到发言台前,但是,这样似有不敬,不是上计。我的经验是,一定要抓住热点,问部长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有的部长忽然被记者发现也很紧张,会拒绝;有的会说“我说什么呢”,然后眼巴巴地、边走边看着记者寻找答案,这样的部长,都是有可能留下来接受采访的,如果记者给不出好的问题,就无法变拒绝为接受,变被动为主动,采访部长的机会就会白白浪费掉。
总体来说,在短短的几十秒内,在100米的距离里,发现部长,还要抛出你想问、他想说的话题,这就需要记者对国家各方面的大事有所了解,要有知识积累。
另外,记者要有深度。代表、委员多为某领域内的精英,他们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例如,采访国务院参事,他们的理论基础很强,如果记者对一些概念、名词不了解、平日没有积累的话,能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明白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如果理解不到位,就会曲解意思,文章会误导读者。
最后,记者知识面要广。站在大会堂的出口,你不能预测今天能够看到谁,有太多的可能性,也许是文艺界的委员、也许是医药卫生领域专家、也许是经济学者、也许是地方领导等等,如果你不能快速启动知识储备,问出精彩的问题,一篇好稿子就无法诞生了。
总之,做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需要机敏的反应和快速的行动,还需要有深度、广度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流利的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记者,要敬畏手中的笔,敬畏记者这个职业;要常常学习,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