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王如松代表:环境污染是表面问题 隐含着生态关系不协调

2013年03月15日08:2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 李楠楠) “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样才能做到不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如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环境污染是一个表面的问题,从生态科学的角度来讲,它隐含着生态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他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消费活动需要每天用到资源,通过人类工业和城市的活动把资源变成了产品。但是只有小部分成为产品,一大部分在生产过程中流失到土壤、空气、环境中,导致了环境问题。其次,城市化建设,到处是硬化的地表,原来的农田、耕地、生态用地被占用。水原来是为植物、动物、微生物所用,现在被大量生产、生活消费所用。 

“老百姓一般认为生态就是天蓝水清,这只是最后的效果。”王如松代表说,生态首先是一个关系,牵扯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城市。人类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叫绿叶和红脉。绿叶是蓝天、沃土、生物的多样性,红脉是城市的工业、居住、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要融合在一起。把绿叶和红脉结合起来,包括你我他和它。

王如松代表说道:“首先,生态是一种关系。其次,生态也是走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状态。另外,生态是学问,是一门哲学、一门科学、一门工程学,还是一门美学。所以在生态的基础上要提倡人们的观念更新、体制的革新和技术的创新。要有文明的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延续下来、积累下来、文化进步观念意识积累的结果。”

第一,生态文明,是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安排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活动,包括了认知文明,文化意识问题。

第二,体制问题,制度上怎么安排的问题。第三,物态文明,生产和消费活动怎么能够理顺的问题。第四,心态文明,每一个人他和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有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都有一种境界。人的境界应该有温饱境界、工业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认为,现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境界多一些,道德境界还有信仰、天地那五个境界,这五个境界怎么协调,也需要生态文明解决。

王如松代表说,生态文明关键是这四个,认知文明属文化领域;体制文明属政治领域;物态文明属经济领域;精神文明、心态文明属社会领域。这四个方面要把生态文明真正地融入、贯穿进去,才能真正的一方面做到保护环境,一方面促进生产。把生态资产能够变成经济资产,使社会协调和谐地发展,这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楠楠、盛卉)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