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7日04: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书法:苏显龙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
对广大群众来说,实现宏大的“中国梦”的过程,自然是实现具体实在的“就业梦”“上学梦”“安居梦”的过程;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实现“中国梦”,必须把人民的期待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一件件好事实事。
我们倾听两会期间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声音”,从中了解发展思路、民生情怀,观察政策取向、工作举措,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下中国的新方位,更清晰地瞩望“中国梦”的图景、路径。
“中国梦”是你我的梦,种种色彩丰富的梦想汇聚成梦想拼图。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更多务实之举, 唯有真抓,才能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唯有实干,才能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改革 政府勇于自我革命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将改革引向深入,创造新的制度红利,已经成为共识。
改革是本次两会的热词,无疑也是地方党政“一把手”思考的大问题。
“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者的关系。”“改革难就难在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难在剥离政府的部分权力,把其交还给市场、社会。”“因此,改革的核心是政府。”
在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时,地方领导对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谈得更为深入。
“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政府自我革命,不突破这重阻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前提。”
“要放权,让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来‘划桨’,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掌舵’上。”
深化改革的同时,扩大开放不断推进。由东到西,从沿海向内地,各地积极谋划。
云南正在为建设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而努力;广西提出坚持对外对内开放合作并举。
思路化为蓝图,举措付诸行动。地方领导“声音”指向明确,就是用好改革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发展 既要“赶”更要“转”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在当前的阶段,地方“一把手”对发展的理解,不仅是对地方,而且对全局,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的注重“三量齐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关键还是要看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是否得到同步提升。”
有的强调发展速度。“经济不发展,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没有较快发展速度就没有经济总量,也没有人均水平,最终会影响同步小康。”
不同的思路,基于不同的实际,而“讲究章法”,既要“赶”更要“转”,却是相同的看法。统筹兼顾“赶”和“转”,就是更加注重发展的结构和效益;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集约化、特色化、循环化发展。
对资源性经济地区而言,“发展力主要体现为转型力,没有转型发展就没有跨越发展。”通过抓好试点闯转型之路,通过项目建设增转型之力,通过攻坚克难破转型之题,通过创新机制兴转型之业。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密相关。对于同时面临着“赶”和“转”的地方来说,“四化同步”的要求是更加明晰的努力方向。
在“赶”和“转”的实践中,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渐行渐近。
创新 制度保障活力涌流
在经济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各地要怎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创新,要瞄准高端。“与自己比没意义,要与世界最高效率比,才叫国际竞争力。”
创新,要找好着力点。“如果把实体经济比喻成一只老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就像是两个翅膀,二者一齐驱动发力,发展就会如虎添翼。”
创新,需要体制机制保证。“要围绕产业问题、转化问题、财富创造与分配问题,用市场机制、公司机制,大力推进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激发活力。”
依靠谁来创新?要突出企业主体——科技要素必须配置到企业才能发挥生产力作用,也只有企业才最懂得怎样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天津提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发展,辽宁提出建立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
更有地方领导将创新的理论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创新是发展的‘上游’,创新文化是发展的‘上游的上游’,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种种探索中,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民生 以“钉钉子精神”办实事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着力改善民生,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最大责任。”谈到民生工作,地方领导都强调其分量之重。而民生工作又是具体的,“听起来比较琐碎,但都是很实际、很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浙江的干部手中拿着一个农民收入的账本,“经常翻翻账,时时对对表”,确保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如期实现;青海“小财政办大民生”,今年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统一为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460元;江西增加16类疾病纳入医疗救助。
数字越细,工作越实,越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来努力实现。
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需要让老百姓说话。“老百姓切实得实惠,都能感受到”。
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转变工作作风。不少地方领导都谈到树立群众观念,知民情、办实事。
“话向着群众利益说,事照准群众心坎干。”“身上沾了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脑子里就有多少为老百姓办事的点子。”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民生改善的成效,将在百姓的笑容中呈现。
(丁汀 何璐 李坚)
视觉统筹:宋嵩 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