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从共识中寻找“发展公倍数”(每日一评)

本报评论部

2013年03月17日04: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在谋划发展时,既需从具体问题入手,打一场场阵地战;也需有长远眼光,把握住发展的大趋势、大脉动

两会闭幕,中国进入一段新的航程。如果说会上广泛的议题,使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了渐趋明朗的路径,那么,这些议题的合奏则让人看到,中国在发展之路上,正凝聚起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收入增加了,差距怎么减小?房价上涨了,居住如何保障?经济发展了,污染怎么处理?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也是问题的集中呈现。而两会的意义正在于此:发现问题、探索解题,让国家意志与民间声音互动,让普通公民与政治运行接轨。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无数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公共生活,推动了国家、社会共识的不断形成。

两会的议题,是时代的记录。雾霾笼罩、沙尘飞扬,自然会有更多人关注环境;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政府“革自己的命”昭示维新。节俭办会背后是改进作风的勇气,热议改革折射出坚定不移的决心。无论“城镇化核心在人”的判断,还是“创新才能驱动转型”的呼吁,在这些宝贵的共识中,蕴藏着让更多人受益的“发展公倍数”。

会上也好、会外也好,一些问题被反复提及,其意义不仅止于解决问题本身,更在于通过广泛讨论,接近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比如,无论医疗、社保、教育还是农民工问题,从成因看,都有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从解决看,即便花大力气、有大投入,也只能 “蜗行”。两会的讨论,呈现这样一个事实:庞大的体量、利益的纠葛,让简单问题之下有着复杂潜流,不要指望发现一个瞬间摆平所有问题的按钮。“一方面”加“另一方面”,“既要”加“也要”甚至“更要”,或许才是书写“中国故事”更好的句式。

然而,复杂的现实情况,也容易让人辨不清主流支脉。比如医疗问题,站在医院、药商的立场,容易被利益所惑;而只强调医院、药商的责任,同样也会被道德所挟。两会上,一些“对抗性表述”,反映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之变,让认识对象更为复杂。而面对利益格局、思想观念之变,更需自问:如何冲破观念障壁、跨越利益藩篱,更客观、更科学地去认识、去思考?弥合分歧、凝聚共识,两会上的讨论如此,当前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

共识的形成不是射箭,向着一个固定的靶子拉弓就可以;而更像是风,气流、地形、冷暖,种种原因共同起效,在复杂的作用后才形成强大趋势。从这个角度看两会,我们可以发现,代表委员在调研、讨论中,不断完善观点、调整思路,最终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形成解题的公约数。惟其如此,我们更需讨论的自由、观念的多元和信息的充分,更需要有理性能力、对话意识、合作精神的现代公民。

两会上的各种批评、建议,也凸显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之多、之难。的确,具体问题就像扫落叶,旋扫旋生。所以,在谋划发展时,既需从具体问题入手,打一场场阵地战;也需有长远眼光,把握住发展的大趋势、大脉动。陷入一时一事的分歧,难免会在“问题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而走出迷宫的路径,正存于整个社会的共识中。说到底,发展路径的选择,最终应来自人民共同的选择。

有人用骑车来比喻中国发展,只有在前进中,才能不断保持平衡。的确,当前的中国,不管是开车的还是跑步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要不断向前。两会结束,10年来最大规模的党和国家机构领导人换届圆满完成,亿万中国人对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充满热望。方此之时,即便再有忧患意识的人也能看出,中国航船正在驶向更加壮阔的征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磊、闫嘉琪)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