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记者 翁奇羽 摄影)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3月9日上午,两会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二层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五位全国政协委员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我的问题请问刘玉村院长。我的问题关于医患纠纷,我们台也报过很多相关的新闻,您作为从业超过30年的医务工作者,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主张?另外,怎样在制度上建立一个让患者看病和医者行医都能够比较心情舒畅的环境?谢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为什么医患关系现在真的就这样了?怎么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关系?我觉得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大的社会环境。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老百姓也得到了很多实惠,但是文化水准,不知道冯先生怎么看这个事,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准、道德修养并没有跟经济发展同步进步。另外,中国社会这么快、这么大的变化,每一个人都适应不了,还有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过去强调的是集体,市场经济社会强调的是个性发挥。所以,我们从集体观念到个性发挥,这个过渡不是很好,所以大家都很着急,都急于要答案和成果,并且对别人又不那么相信,总觉得自己可以,看别人的时候老带着有色一点或者放大一点的眼镜来看别人,这是大环境。小氛围,我们医院建得不够多,有的医生数量也不够,所以每天大医院里门诊量实在是太大。我所在的医院每天9000-10000人。你想想,一个医生在短时间内要看完那么多病人,分配给每一个病人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家排了一夜的队,看了几分钟,我们的医生还得要问病人钱——您是公费还是自费,是医保还是什么,您是用国产还是进口的,让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谈钱的一个群体,面对病人的时候,每句话大概都离不开钱。所以这就是一个小环境。
如果现在医改把医药的价格理顺了,我觉得让医生少说钱,这些身心不健康的病人,特别是躯体带着病痛来的人,他的心里感受就会好很多,对我们有一番尊重。怎么评价现在的医患关系,是不是真的已经糟糕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我觉得大家也不必这么看。我的评价是,现在的医患关系总体尚可、部分紧张、局部恶劣。但是就是因为这些局部的恶劣的事件,让全国人包括700多万医务人员觉得每天都在面临着风险,每天后面可能都有铁棍,每天可能后面都有刺刀。我也呼吁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请您们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以什么样的视角,以什么样的松紧度来报道。我是搞医的,可能跟您每一位的专业不一样,我觉得您们比我们更聪明,会更有策略地引导我们,怎么让社会大众构建好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