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刚才,您谈到承德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那么下一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德要实现更大作为,在总体上应怎样加以把握?
赵风楼:我们将坚持服务京津、融入京津、借力京津的理念,牢牢把握“三个既要、三个更要”的原则:一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就是在保护好生态、服务好首都的同时,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把经济搞上去,带领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殷实的生活,建设更加美丽幸福的家园。二是既要融合发展,更要彰显特色。就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优势特点,在构建功能互补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实现耦合发展,做到既统筹考虑整体布局,又突出生态功能区、文化旅游休闲地等特色功能。三是既要抢占先机,更要扎实推进。就是在区域合作上坚持抢抓机遇、先行一步,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招商选资,坚决不上影响环境、损害生态的项目,把产业选好、把环境保护好,为长远发展、绿色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在战略重点上,围绕建设“服务首都特色功能城市”,我们将重点打造“四大战略高地”:
一是打造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涵养与环境治理并重。把涵养和修复生态作为首要任务,把保持环京津地区大气质量最优作为保障,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强力推进水环境治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新鲜,持续增强为京津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为京津新增供水10亿立方以上。坚持生态屏障与生态产业并重。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实现保护生态与农民增收“共赢”。立足于打造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首都休闲农业观光养生基地,把大力发展经济林作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基础产业,力争到2020年农民人均经济林达到3亩以上。坚持强化监管与健全机制并重。一方面,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从具体制度设计入手,构建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绿色GDP刚性约束,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生态产品总值评估工作,探索建立水资源和碳汇、节能量交易所等市场平台,构建与京津生态建设保护的互动机制。
二是打造承接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区。加快探索医疗、教育等方面跨市顺畅衔接的可行机制,深化与首都重点高校和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快大学、医院、博物馆和一些文化资源的引进工作,在许可准入、人才引进、人口落户等方面提供最优政策,逐步建成京津冀高端医疗教育基地。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把高端文化旅游服务业作为转型的先导,支持养老育幼、会展业的发展,推动现代科技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体验产品,把承德打造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基地。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力争让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达到高标准,加快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进程,使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城市自豪感明显增强。
三是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聚集区。我们在承德高铁站周边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3个省级新兴产业聚集园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高新区产业倍增计划和3个省级聚集(示范)区的功能配套,开工建设中关村承德创新创业大厦,推动县区经济开发区的整合,每个县建成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围绕高端旅游服务、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仪器仪表、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食品药品加工、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体系,专门成立八个对接工作小组,重点在规划对接、交通对接、商贸物流、社会事业、园区共建、生态建设和农业战略合作等领域加强与北京的合作。
四是打造承接首都高端要素外溢(人群外迁)的首选地。英国伦敦西郊有个温莎小镇,英国皇室郡主每年都去避暑度假,仅2万多人口的小镇吸引了850户富豪居住,房价比伦敦还高,承德与温莎十份相似。我们将抓住承接首都人口外迁的机遇,牢固树立“生态、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居民,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承德建设成“夏季避暑、冬季躲雾、春季赏花、秋季观景”的旅游休闲地,让北京人到承德享受皇帝般的生活,力争在未来几年内承接更多首都高端人群来承德置业创业、居住生活。在中心城市建设上,进一步做“精”老城区,限制高度、疏减密度、控制强度,推进中疏战略实施,为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留足空间。做强南部新城,发挥高铁优势,规划建设好高铁商圈,打造首都高端人群的创业理想地。做优北部新城,建设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的功能新区。加快建设统筹区,推进承德县及隆化、兴隆、滦平等县与中心城区同城一体发展。在县城建设上,坚持内涵式发展,彰显自身特色,打造精品县城。依托生态、温泉等旅游资源,建设特色养生小镇、温泉水城、山庄人家,建成一批示范性度假村和养老基地。在乡村建设上,按照增加现代设施、保持田园风光、传承优秀文化、绿化村庄庭院的要求,抓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促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