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大国之治)【4】

本报记者  严  冰  杨俊峰  徐  靖  徐佩玉  孙亚慧

2021年03月09日06: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拥有一批专业技术过硬、富有进取精神的科技人才。

  “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支撑很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建议,应当丰富人才评价标准,培养产业链关键技术人才,建立起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研究一视同仁的人才评价机制。

  如何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国睿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明春认为,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实施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的分类考核评价方式,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重大科技工程实践中锤炼青年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应重视系统性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科学洞察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让有科学家思维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思维的科学家在企业的舞台上碰撞。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指出,高等学校应从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布局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激励原始创新的评价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合作,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创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说,中国自主芯片已在北斗卫星、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跟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仍有差距。希望有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针对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下大力气。”

   

  图片说明:

  图①:2020年9月6日,参观者在南京国际软博会上观看机器人舞蹈。

  杨素平摄(人民图片)

  图②:2020年12月23日,复兴号CR400AF动车组在重庆亮相。

  新华社记者  唐  奕摄 

  图③:2020年3月10日,中国科学家研发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蒋文杰摄(人民图片) 

  图④: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2020年1月9日拍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责编:何淼、杨光宇)

特别推荐

    微信截图_20210303093807_副本
    微信图片_20210303095853
    微信截图_20210304145010_副本
    2021 我给两会捎句话--地方领导--人民网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