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代表:聚焦“十四五” 啟航新征程之一

抓機遇 補短板 助力新發展階段開好局

梁秋坪 扶婧穎 吳兆飛

2021年03月12日13:5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是代表們關注的熱點。人民網推出《對話代表:聚焦“十四五” 啟航新征程》系列策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共話未來。

進入專題,了解更多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綱要明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我們該如何把握新發展階段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聽聽全國人大代表們怎麼說。

加快科技創新 催生新發展動能

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和瓶頸制約,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也是目前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短板。“做好基礎研究,是一個國家走上創新之路的必然選擇,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代表認為,要想做好基礎研究,健全穩定支持機制是題中應有之義,要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聚焦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和需要長期積累的研究方向,力爭實現重大突破。

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關鍵環節。“十四五”時期,如何推動科技成果從束之高閣到落地生根?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代表關注的重要話題。“未來,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助推科研成果轉化。”黃慶學分析道,當前我國創新人才分布存在校企不平衡現象,大多科研人員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企業的科研人員相對較少。但是企業是創新創業的主體,是科研成果轉換的廣闊市場,需要加強校企間的人員流動,加大產學研協同力度,校企間可以結成對子,共同成立研究院,打造研發平台。相信通過校園和企業的通力協作,我國的科研領域會再結碩果。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丹代表則更關心如何讓中國科技“走出去”。她認為,科技創新不能閉門造車,要在改革開放中增強發展動力,在創新突破中鞏固和擴大發展優勢,大力提高我國現代化、國際化和市場化水平。她建議:“未來,要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機制,互相促進,提高科技創新的質量與效率。要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聚焦事關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力爭獲得話語權,為全球科技發展和人類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完善法治建設 助推高質量發展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需要更高水准的法治化環境。

“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將越發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其中包括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強烈期待。這意味著,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進一步夯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社會基礎,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務促進會副會長高子程代表表示。

市場主體生機盎然,離不開良法善治。新發展階段,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對此,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代表建議,通過立法的形式,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產權和自主經營權,完善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激發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內生發展動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涉外法律事務與日俱增,如何提升我國在國際法律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代表認為,近年來,我國涉外法律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涉外法律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涉外服務領域日益拓展,律師涉外服務質量逐步提升,在促進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十四五”時期的新任務新要求,他建議,要盡快培養一批精通相關領域業務和國際規則,具有全球視野和豐富執業經驗,懂法律、懂經濟、懂外語的復合型、高素質涉外法律服務人才。

鞏固脫貧成果 助力鄉村振興

如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一道“必答題”。

“國家為鄉村發展繪就了一個更美好的藍圖,很多機遇在等待著我們去抓住、去實現。”展望新發展階段的鄉村發展,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鬆山區大廟鎮黨委副書記趙會杰代表信心滿滿:“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要帶領村子裡的人一起致富。我們將鞏固發展好現有的中藥材、種植加工等產業,同時也要拓展經濟林產業等新產業,做到多條腿走路,多樣化發展,為接續鄉村振興提供更多動能。”

“縣城是我國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以及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代表分析道,要將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他認為,“不同類型的縣城功能定位不同,其短板弱項也各異,在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及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政策也應有的放矢。”

產業是興村富民之本,無論是擺脫貧困還是邁向振興,都離不開產業。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趙皖平代表認為,順利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換,必須構建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要立足區域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深化扶貧協作、區域合作。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如何防止邊緣戶返貧,夯實鄉村振興基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重要一環。”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代表建議,“十四五”時期,要繼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制度引領,圍繞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等目標,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優化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再分配力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為百姓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李依環、黃玉琦富麗娟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

之一:抓機遇 補短板 助力新發展階段開好局

之二:新階段中開新局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之三:新路子新樣子新點子:構建新發展格局展現新作為

(責編:梁秋坪、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