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坪 扶婧颖 吴兆飞
编者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人民网推出《对话代表:聚焦“十四五” 启航新征程》系列策划,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共话未来。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我们该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听听全国人大代表们怎么说。
加快科技创新 催生新发展动能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短板。“做好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走上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代表认为,要想做好基础研究,健全稳定支持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聚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方向,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关键环节。“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从束之高阁到落地生根?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代表关注的重要话题。“未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助推科研成果转化。”黄庆学分析道,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分布存在校企不平衡现象,大多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企业的科研人员相对较少。但是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科研成果转换的广阔市场,需要加强校企间的人员流动,加大产学研协同力度,校企间可以结成对子,共同成立研究院,打造研发平台。相信通过校园和企业的通力协作,我国的科研领域会再结硕果。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代表则更关心如何让中国科技“走出去”。她认为,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她建议:“未来,要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互相促进,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与效率。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力争获得话语权,为全球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完善法治建设 助推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水准的法治化环境。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将越发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期待。这意味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夯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促进会副会长高子程代表表示。
市场主体生机盎然,离不开良法善治。新发展阶段,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对此,天明集团董事长姜明代表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激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涉外法律事务与日俱增,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代表认为,近年来,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涉外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涉外服务领域日益拓展,律师涉外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在促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任务新要求,他建议,要尽快培养一批精通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和丰富执业经验,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复合型、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
巩固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一道“必答题”。
“国家为乡村发展绘就了一个更美好的蓝图,很多机遇在等待着我们去抓住、去实现。”展望新发展阶段的乡村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党委副书记赵会杰代表信心满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带领村子里的人一起致富。我们将巩固发展好现有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同时也要拓展经济林产业等新产业,做到多条腿走路,多样化发展,为接续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动能。”
“县城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代表分析道,要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他认为,“不同类型的县城功能定位不同,其短板弱项也各异,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政策也应有的放矢。”
产业是兴村富民之本,无论是摆脱贫困还是迈向振兴,都离不开产业。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认为,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换,必须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立足区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深化扶贫协作、区域合作。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如何防止边缘户返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一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代表建议,“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制度引领,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为百姓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李依环、黄玉琦、富丽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