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2日04:5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 新闻背景
2012年我国钢铁每吨钢仅赚1.68元,DVD每台利润不到1美元,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出路何在?
“我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但仔细梳理和剖析‘中国制造’的内涵与整体结构却发现,‘中国制造’的附加值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不仅是以量取胜,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中国制造’的标准竞争。”3月6日,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毛蕴诗委员告诉记者。
毛蕴诗表示,为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需要改变制造业的结构,提升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所占比重,提高创新能力,而首要途径是占领标准的制高点。“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技术标准若被国际性组织接受或采纳,可以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毛蕴诗建议,跟踪国际工业发展趋势,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中国制造”的标准进入国际标准。“我国曾经实行‘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巨大内需的宝贵资源,采用‘市场换标准’的策略呢?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顺应行业边界模糊趋势,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的交叉融合,鼓励具有品牌的企业加大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这是毛蕴诗的设想。(陈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