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政协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干勇委员:建议加强我国核心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罗旭 余尤宜 于凯

2013年03月12日22:1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  (人民网 于凯 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  (人民网 于凯 摄)

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罗旭、余尤宜、于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长期关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他在驻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产业和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技术创新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时,前一时期形成的与技术引进和跟踪模仿相适应的产业技术支撑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支撑产业技术发展和集成能力提升的核心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应加强我国核心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干勇说,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存在功能缺陷,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缺乏系统支撑。共性技术是介于基础性研究和市场化产品开发研究之间的技术,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属产业基础和“竞争前技术”,研究过程涉及领域宽、交叉学科多、工业基础强、覆盖面广,与产业结合紧密,是知识创新成果迈向市场应用的第一步。“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最有效的途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宏观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和发展策略尚不明朗,原有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转制院所忙于产业化进程,相关基地和研究平台处于发散状态、各自为战。”

近十多年来,我国成立了大量的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成立了2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成立了127个工程研究中心,85个工程实验室。干勇说,这些机构对我国在基础研发、前沿技术和某些产业化技术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数量多,又是依托一个单一机构,均没有足够经费支持,无法集中力量满足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需要,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链条中,共性技术研发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干勇指出,当前创新驱动代替原有的追赶驱动或要素驱动,以前是跟着人家走,很多核心技术是依靠国外,我们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或是集成形成的,不是一种创新驱动的模式。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在科技技术的创新领域中,高端层面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封锁,中低端市场中又面临东南亚国家以及金砖国家的挑战,如果我们的技术水平上不去,整体来看就形成了一个高端失守、低端混战、两头受阻的局面,加上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任重道远,资源、环境压力巨大。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工程、产业化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生产、市场的经营管理能力,均受到严峻考验。

针对这种情况,干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政府应转变职能。该放的要放,如:决定新兴产业包括多少领域、具体有哪些门类等问题;该抓的要抓,如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创新链条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中基础研究、核心共性技术研究是政府应该着力抓的。因此,尽快制定核心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变项目支持、分散布点、到处撒项目撒钱为集中起来进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和支持。

二是尽快在战略新兴产业部署建设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如新能源和网络技术研究、高端智能制造技术科学研究、微电子技术研究、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关键和高性能新材料研究,这些核心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应是举全国之力,是最好水平的国家队,也可与一些最具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共建,可以将原有创新载体纳入新成立的研究基地中,成为分中心、分平台或分基地。

三是在传统产业领域,根据行业和技术领域特点建立相应基地。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如航天、石化、电网、通信行业,发挥行业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可以以企业为主,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和专业公司等构筑行业共性技术基地;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如机械、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可以整合资源,以仍然具备突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显著行业技术服务能力的转制大院大所为主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基地,特别是国资委中的大型转制院所;也可联合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或集团公司,将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盈利资产,实行分类考核分类管理,使这类科技型企业产业化进程仍能快速健康发展,又能为行业共性技术提供支撑,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变成切实的行动。

分享到:
(责任编辑:樊攀(实习生)、黄子娟)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