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小苑
2013年03月16日0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这是继去年之后,我国再次将经济增速定在8%以下。两会代表委员指出,经济发展不再盲目追求增长的速度,这充分体现了十八大提出的“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要求,也是对习近平主席此前曾多次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的呼应。
1、增速降低“挤水分”
今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在两会期间,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热议。摒弃以往“GDP至上”错误观念,挤掉经济增长中的“水分”,已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共识。
“多年来,各地几乎都将GDP增长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和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表示,从过去10年GDP指标的完成情况看,无论其水分有多少,几乎都是超额完成的,以每年平均9.6%的速度增长。
人大代表、民建副主席辜胜阻认为,随着GDP规模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一个转变是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也就是一位数的增长,关键是我们的GDP增长要没有水分,要实实在在,而且里面要不带毒,我们的增长应该是绿色增长。
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存在虚高成分,过高的增长成本、产能浪费和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令“实在”的增长远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精彩。而摒弃唯速度的发展模式,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发展中的水分挤出来。
2、数字造假“水分”占比很小
对于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水分”,许多国内外媒体此前都认为问题出现在统计数据上。但是,在李扬看来,“水分”有很多种表现,大家通常认为的就是假报数字,但实际上这个“水分”是不大的。随着统计制度的规范化,表现为数据失真的“人造水分”已经大规模减少。但是由于外延水分、内涵水分、生态破坏水分等的存在,对名义增长率要打上折扣,这方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李扬认为,一是外延的水分,就是久久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或者形成生产能力之后变成过剩产能,与此对应的经济增长是有水分的,产能过剩已经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头号问题;二是内涵的水分,也就是说用过多的投入产生定量的增长结果,效益不高、浪费非常之大,本来是10元钱可以办到的,我们一定要投50元钱,不计成本,不问产出,这个情况这几年非常突出;三是生态破坏的水分,就是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讲生态保护的增长减少了人类的福祉,这样的经济增长当然要大打折扣。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实体经济的“水分”主要产生在投资上,一是破坏性的投资,通常与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有关,例如“豆腐渣工程”。二是无效的投资。三是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后两类问题通常都与一些政府官员追求政绩或决策失误有关。
3、健全评价体系为GDP减负
“我们要挤水分,首先要挤掉破坏性和无效的GDP,一定要对长远和长效的项目进行慎重审查,这个非常重要。”成思危表示,只有下决心经历阵痛,破除对GDP的崇拜,破除“一切为了增长,增长就是一切”的观念,才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发展。
对此,何小平表示,要改变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入多维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如居民收入指标、社会公平指标、环保指标等,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还要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负责,逐步打破官员心中的GDP魔咒。
李扬强调,符合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如果经济增速下降是因为压缩了水分,这种减速是值得欢迎的。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一是加快推动和实施绿色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损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为GDP做减法,体现经济增长质量;二是增加对绿色产业等部门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改造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更加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建筑等环节的节能增效,更加注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